“以生为本”是教育信条而非教育口号

2019-12-05 10:40:46栏主毛道生
未来教育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成都校长

栏主 毛道生

李希贵校长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一个值得反省和深思的教育现象:美国学生把“流动的教室”看作是“自己的”教室,中国学生却把“固定的教室”看作是“老师们”的教室,而不把自己看作是“教室的主人”。根子何在?根子在于我们把“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当成口号喊了,没有内化为我们的教育信条和行为准则。学校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生长和成长,“育人”是教育的初心和本分。“以生为本”不能成为学校宣传的口号,不能成为校长讲话的标签,而应是学校办学的决策依据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

以学生需求为决策依据

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教师和管理层经常面临一个矛盾或困惑的问题:决策时如何处理好质量保障和风险管控与学生需求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故事一:成立足球社是成都七中校庆大事

2017年3月初,几位学生向学校递交成立足球社的申请书,言辞恳切,有理有据,还有几十位学生的签名。这个“申请”一下让各位校长变得为难了。

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校园面积小,运动场只有300米跑道,四周紧邻建筑物,加之学校传统体育项目是排球,在运动场内还设有六个排球场,无法开展足球运动。囿于安全管理和场地分配等因素的考量,学校以往都没有同意足球社的成立,一律“武断”地拒绝了。“屡败屡战”的孩子们借易国栋校长新任的契机,再次向学校提出校园足球社的合法化问题。

怎么办?易校长在校长会征求大家意见,我表达了三层意见。第一,成都七中秉持的是“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价值追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成都七中的办学传统,我们应该坚守。第二,要充分考虑风险防控,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学校场地局限,约定在校内重点是足球文化的宣传和会员发展,而足球比赛和训练则在附近的四川大学或成都七中高新校区进行。第三,化危机为教育契机,借助足球社的成立,向学生进一步宣扬学校的育人价值追求,进一步培育学生理性思维和大局意识。听了我的建议后,易校长决定大力支持和宣扬足球社的成立,并列入成都七中2017年校庆三件大事之一,而另外两件事是成立成都七中校友联络办公室和成都七中教育发展基金会,让全校学生既深感惊诧,又感动不已。

学校管理不能回避矛盾和简单化,当我们坚持了“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决策依据,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的价值追求时,我们就会激发出能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的管理智慧。

尽可能把舞台多给学生

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舞台”,让学生个性化成长,这是每一所学校都宣扬的教育主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僭越”了,不知不觉把原属于学生的舞台给“霸占”了。

故事二:我主动辞去《新荷》的主编职务

在新学期第一次行政会开会之前,我开玩笑地说:“我宣布主动辞去《新荷》主编的职务!”看到大家满脸惊诧的样子,我做了解释和引导。参与到校园刊物的编辑工作,以及主动向校园刊物投稿的学生,往往是喜欢文学写作的人,值得我们通过认可和鼓励把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和强化起来。把学生引导到他的兴趣指向的地方,这是教育的秘诀之一。让文学社社长担任校园刊物的主编,既是理所当然,也可以通过“身份认同”来强化兴趣。为此,我当即宣布,相关干部和老师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辑,校级干部一律不“挂名”,把这份荣耀的花环还给学生。

把舞台还给学生,不仅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而是要想到这些舞台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给”舞台的过程就是教育的展开过程。

和学生一起生活和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亲近那些“和他们在一起”的老师,而不是在讲台和办公室的老师。老师固然有“师道尊严”的威严,但不妨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师生之间“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

故事三:说要跟随“毛老师”的小女孩

我作为成都七中副校长,于2019年3月17日被派到七中实验学校担任校长,3月18日在升旗仪式上和全校学生见面并在国旗下演讲。在演讲中我强调,校长首先是教师,其本质也是教师,我恳请你们称呼我“毛老师”。一来,“老师”的称呼更光荣,它意味着教书育人的快乐和责任,我以当好老师为荣,我以当好老师为乐。二来,“老师”的称呼更亲切,它意味着我是同学们成长过程中的向导和伴友,师生之间应该是彼此信任,彼此关怀,彼此鼓励,彼此帮助的平等关系。把校长称呼为老师,就是让校长回归教师的本色。因此,你们今后能主动喊我“毛老师”,那说明你们喜欢我,信任我,这会让我骄傲自豪,也鼓励我更加努力工作,为同学们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氛围和条件。

当天中午,我刚刚走出食堂,一小女生就跑到我面前,高兴地问:“您就是毛老师?”我说:“啊!我就是毛老师!”小孩又问:“你是不是在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工作过?”我说:“工作了整整九年!”小孩一下子激动了,大声说:“我哥哥就是树德光华毕业的!他说他特别喜欢你!我以后也要跟着你读书!”我听了后也很高兴,说:“好啊!我们一起成长!”

“以生为本”,不仅仅体现在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和一起成长的价值观。这既是民主治校的要求,也是教学相长的要求。

总之,学生是老师心中的“佛”,“以生为本”必须内化为教育者的信条和准则,以学生需求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决策依据,让学生在舞台中央,和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才能实现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从游,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如此这般,美好教育才能变为现实,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成为幸福而完整的“人”。

专栏 Column

“教育信使”谈“教育之道”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成都校长
穿过成都去看你
青年歌声(2019年2期)2019-02-21 01:17:20
数看成都
先锋(2018年2期)2018-05-14 01:16:16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成都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15:38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2:01:56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论校长的修养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