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喆/北京教科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陆云泉校长提出用“生态·教育”的理念统摄学校工作,努力实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的发展目标。我想,对于一零一中本部而言,这个基于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的发展目标,确实已经进入行走、创造的大路;对于包括石油附小、西苑小学、石油分校和矿大分校的各分校区而言,恐怕还是个有相当难度的挑战。
是否能够这样理解,“生态·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本质上是两个发展目标的合成:“生态”和“智慧”。“生态”,是学校作为教育组织的工作建设目标,作为人工构建的社会组织,教育者希望向自然世界看齐,要像生态环境那样彼此融成一体,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在协调发展和相互适应中,实现社会组织的整体目标。“智慧”,是学校师生作为学校成员的个人发展目标,这个“智慧”,包含“全人”教育的内容,不但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头脑、心灵、双手和健康,更要在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推进学校教育全方位改革与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的生态建设目标。两个目标组合起来,协同共进,构成一体化的目标系统。显然,这是个相当漂亮的建设计划。
“生态”和“智慧”的思想,是人类从自然规律和形而上思考中得来的。实际上,用“生态”理念思考教育问题,希望学校这个人工构建的社会组织,像自然世界那样自主、协调发展,从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成教育目标,是新时期教育界有识、有志之士的共同追求。北京一零一中,正是这些有识、有志之士的典型代表。集团成立之初,就把教育的“生态”建设列入工作重点,不但有广泛需求,而且有坚实基础,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和支持是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智慧”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早,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子、孟子的著作中,都出现过这个词语,意思大体不离“聪明才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所谓大智慧的说法,已经涉及价值观念问题。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指出,人也是万物之一种,人和其他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就是人有“智慧”,“智慧”被视为人类的本质特征。显然,王充的“智慧”,已经和这里的“智慧”相当接近,都是包容甚广,类似个体发展终极目标的概念。“智慧”的教育显然是最具“人”的本体实质的教育,尤其能彰显这个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
更进一步说,北京一零一中倡导的“智慧”发展目标,是在网络与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城市”“智慧服务”“智慧工厂”等概念耳熟能详的背景下提出的,“智慧”概念的内涵,自然不能与王充的理解混为一谈。“智慧”这个中国古老深邃的哲学词汇,正从人类的形而上哲思中延展至世界万物,希望为万物赋能、与万物共通,实现的手段就是在人类面前不断伸展的信息技术。今天的“智慧教育”,应该是包含了传统教育里中国人推崇的情智、慧思,也能支撑新时代教育借助信息技术把握世界的探索。
其实,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重要的不是能否提出某个振聋发聩的理念或者口号(当然,能够提出这类理念或口号,贡献肯定不小),而是能否真正把某个正确的理念或者口号,转化为学校全体师生的自觉认识和行为,能否让社会大众在现在和未来的学校生活中,体验感受到它们的积极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一零一中的师生,已经通过他们的教育实践——这本专辑中的众多文字,彰显了这一影响;我希望并相信,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的师生,也会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彰显这一影响。因为,这是个经过实践检验的价值追求,是值得学习和践行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