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上好美术课的最后五分钟,改变原有评价的单一方式,通过赏画、评画、讲画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思维方法和探究技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作业评价;改变
美术课的最后几分钟,我正给学生面批当天的美术作业,突然听到教室后面吵闹起来了。原来是孙同学和周同学发生了矛盾,孙同学把自己刚刚得到优秀的美术作业给周同学看,周同学不喜欢就说了一句“丑死了”,孙同学回了一句“你画的才丑呢”,相互之间说来说去,谁也不让,争吵不断升级。事后,我询问了两位同学,周同学说:我感觉他画的确实不好看,形状不像,而且线条太多,画面很乱。孙同学却说:我觉得这幅画是我目前画的最好看的一幅画,我想给他看看,可他说我的畫丑。
这样类似的事情在平时的课堂中偶尔也会发生,例如:有同学把自己做好的手工作品拿来给我批改时,说周围的同学都在说她做的不像;也有的同学在展示自己的画作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还有些同学总是对班里某个同学的作业指指点点……
面对这些事情,我一直在思考,学生的美术作业是他们学习成果的体现,检验他们对本节课学习的效果,作为老师,学生的美术作业应该怎么评价?作为同学,他们之间应该怎样相互欣赏评价?以往都是老师在作业本上打个等第,写上优秀、良好、及格,偶尔也会挑选一些认为非常优秀的作业给学生欣赏,大多是画面工整,色彩丰富,涂色均匀等。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是太单一了?这样的评价导向正确吗?能提升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吗?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性吗?……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因此,为了培养新时代的儿童,改变原有的美术作业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我对美术课的最后五分钟进行了重新安排。
一、 赏画,海选发现之美
最后第一、二分钟,请所有的同学停下手中的画笔,无论是画完或没画完的,都先暂停。然后分小组把自己的作业画本或手工作业面向同学举高,第一组举高的同时,其他三组的同学要认真地去欣赏和观看。最后竖起大拇指为自己觉得画得好的作业点赞,数量不限,只要是在观赏过程中感觉很棒的作业都可以点赞。
此阶段是海选阶段,全体学生的美术作业都要呈现出来,每一位学生都要带着自己对本课的学习去观赏其他同学的作业。去看相同的学习内容其他同学是怎么表现的、作业完成的效果、是否及时完成等,同时也可以和自己的作业进行比较。这样走马观花式的欣赏,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对每一幅作品都认真观赏的态度。
竖起大拇指点赞是配合此阶段的一个动作,在安静观赏的同时,勇于给自己觉得满意的作业称赞,锻炼自己的眼光。同时,我也发现,当有同学向他或她竖起大拇指时,有些同学会不好意思,也有些同学会很自豪。这个小小的动作,有着大大的正能量,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敢于表达,树立自信心,也能让同学之间相互欣赏和激励。
二、 评画,表达赞赏之美
最后第三分钟,在观赏完全班的作业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刚才欣赏时的感受,你是为谁点赞的,为什么?此时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感受每一位同学对学习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动物朋友》一课为例:
王同学:图一的小狗画得特别像,很有立体感,尤其是耷拉的耳朵和突出的鼻子,我可能画不出来。
李同学:图二的小猫画得特别神气,站立的小猫脚底下还有一只小老鼠,背景还添加了彩色的猫住的房子,很完整。
张同学:我喜欢图三,我觉得他画的仓鼠和我家养的仓鼠特别像,就是胖胖的身体,小小的眼睛,毛茸茸的,很可爱。
此阶段为点评阶段,学生点评时,由于每个人对图像识读的解读不同,看待作品的角度不同,审美能力参差不齐等,会出现形式多样的评价。大多数同学的会选择一些画面精美的,色彩丰富的,涂色均匀的。也有一些同学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同学,还有一些同学会选择一些符合自己要求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添加精美的背景,或是造型很搞笑等。而这些评价正是学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逐渐地转变成美术语言,可以培养他们对日常生活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升他们对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达等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儿童的直觉思维,形成对美术学科的探究意识。
三、 讲画,展现创作之美
最后第四、五分钟,请1-2位同学带着自己的作业,展示在投影下并介绍给大家,可以说画面的内容、创作过程、构思及方法、题目等。
此阶段为展示阶段,在前面3分钟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全班同学的作业粗略地观赏过了,为了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作业的解读、评鉴和判断,让部分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清晰地展示出来,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一幅作业。以《神奇的瓦楞纸》一课为例:
图一:我剪贴了一个神气的机器人,大大的方形做头和身体,长方形做手臂和腿,把瓦楞纸卷成圆形做眼睛,还手臂的方向进行了变化,增加动感。还画了白云、太阳、绿草地做背景。
图二:我先用黑色剪贴了一座房子和太阳,然后再撕了红色做云朵,还有一堆红色的是门口的花朵,用瓦楞纸卷的,有些卷的整齐,有些没贴好已经松散了,所以我把这幅画叫做《疯狂的花》。
图三:我的作品是两位在草地上决斗的人,我的瓦楞纸是用废旧纸盒撕出来的,蓝色的人伸长手臂把红色的人要打倒了,红色的人粘贴时要倾斜些,还用黑笔画了表情。
如果没有同学的讲解,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能还不一定能感受到每一幅作品的内涵。因此,学生讲画的环节非常重要,每一幅作品是怎么诞生的,从画面构思、造型塑造、色彩搭配、技法运用、背景添加等,通过讲解可以增加其他人对作品的认识,为后面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奠定基础,还有些看起来不是特别精美的作业经过讲解让人恍然领悟。
最后,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结合课堂上的表现,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如:写上优秀、良好,或者星级评价、笑脸评价、大拇指评价等;也可以添加适当的评语,例如:创意真棒!色彩真美!想法真特别!你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你的作品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你今天的讲解真精彩……而这时的等级也显得不是特别重要了。
学生的美术作业是学生个体的展现与创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及拓展,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一幅画或一件手工作品,体现了他们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参与学习的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传统的课堂作业评价都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主观意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或写个等级,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依赖的心理,往往等待教师来“宣判”。而有效的评价应该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信任、形成互动、全体一起参与、共同提高的评价方式,教师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当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正确的审美观。因此,上好美术课的最后五分钟,通过赏画、评画、讲画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思维方法和探究技能。
第一,人人参与,互相学习,激发兴趣。课堂上的最后几分钟,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的作业展现给全班的同学看,也都会欣赏到其同学的作业,人人参与,相互学习。同样的学习内容,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去发现其他同学是怎么创作的,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哪些是可以自己借鉴的。相对于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解和点评,特別地枯燥和被动,他们更喜欢自己去探索。因此,当学生们高高举起他们的作业本和不停地竖起大拇指时,已经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学会赞赏,善于发现,提高审美。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学生独特的思维,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有限,有些美术作业看起来比较稚嫩、呆板、雷同,却不乏闪光点。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从普通中发现不普通,例如:造型不够突出的,可以从色彩上去欣赏;构图不够饱满的,可以去发现细节的表现;色彩运用比较乱的,可以从创意上去领会……一点一滴,在赞赏同学的同时,也有所收获和积累,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第三,敢于展现,勇于表达,树立信心。一张张充满幼稚、幻想的儿童画,本身的价值有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过程中情感的投入、思维的发展、创新精神以及纵向比较上的进步。没有谁能比自己更能了解自己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包含了有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以及运用的情感,给学生机会,大胆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形成个性,树立信心,让其他同学和老师能更清楚地了解和获得各方面的信息,才能更真实和科学地去评价和判断。
美术课的最后五分钟,虽然时间短暂,日积月累,孩子们却受益匪浅,调动了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激励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作者简介:陈婷婷,一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