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的必考科目。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基本渠道,只有构建高效课堂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才能让学生有面对高考的“底气”。但当前很多高中物理教师缺乏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课堂教学也逐渐呈现出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状态。对此,本文将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學生实验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三个方面出发展开具体的研究和论述,试图找到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和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实践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升级”,通常指的是教师能够以较短的教学时间和尽可能少的教学资源,来完成教学任务和基本目标,并取得最大化教学收益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效课堂下,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高涨、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并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提升。由此可见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重要性。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要从传统教学观念和思想中“走出来”,以新课改基本理念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改变和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以真正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基本动力,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问题中通常蕴藏了丰富的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将物理知识的重难点、新旧知识点和学生思维疑惑点作为依据,来巧妙的设置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以创设出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向心加速度》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本节课程的内容,为学生们创设了问题情境,问题如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大家回顾匀速圆周运动具有怎样的特点?匀速圆周运动有加速度吗?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具有怎样的特点?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展开思考,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得出结论,随后,笔者再次结合课程任务为学生们布置了具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这样一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注重学生实验操作,丰富物理教学内容
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常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物理实验是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科学态度的有效方式。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便必须要转变过去“讲实验”“背实验”的教学方式,注重实验活动的开展以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实验与独立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和经历物理实验的整体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最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授《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实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实验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成实践经验。上课后,笔者带领学生们来到实验室,让学生们通过打点计时器与纸带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在本次的实验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多种实验方式,让学生们在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物理实验的乐趣。这样一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通过注重学生实验操作,有效丰富了物理教学的内容。
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配合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关键。所以,高中物理教师便需要将全班学生分为4~6人一组学习小组,并向学生发布任务,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与热情,促进学生们在小组内部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实现学生间思维的有效互补与碰撞,合作完成任务,最终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配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电势差》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增强学生们团队配合能力,帮助学生们真正掌握电势差的概念,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上课前,笔者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让学生们以6人一组的形式进行任务探究,任务如下:电势差的大小与选取的参考点有关吗?电势和电势差都是标量,它们的正负号表示什么含义呢?任务下发后,笔者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学生们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和价值追求,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的重要阵地。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实验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策略的运用,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真正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参考文献:
[1]赵勇建.构建高效课堂,提升高中物理教育质量[J].才智,2017(8):13.
[2]胡江涛.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6(23):127-128.
作者简介:
叶昌奇,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