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刍议

2019-12-02 08:15吴清华
读天下 2019年32期
关键词:儒家高中历史传统文化

摘 要: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是比较重点关注的对象,应加强儒家文化的渗透,促使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加深学生的理解,确保他们在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上得到更好地巩固。文章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儒家

新时代来临以后,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有所提升,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并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来完成,必须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展,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教育任务实施上,不断地得到更好的成就,从而在系列不足的弥补上,努力的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 儒家文化的融合意义

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自身的变革力度上良好的提升,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和方法来完成,不仅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还会导致日后的教育工作,出现较多的偏差和不足,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长远发展,势必会造成严重的阻碍现象。儒家文化的融合意义,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各种礼仪融合,其能够对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念良好的完成。例如,国家的兴衰与发展,与自身的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高一历史人教版当中,秦朝之所以覆灭与自身的暴政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在汉朝时代,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在文景之治的年代,能够让百姓休养生息,不仅国家繁荣富强,而且国库非常的充实,对于国家的兴盛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从这一点来看,儒家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坚持与学生的生活相互衔接。第二,儒家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上,表现得更加清晰、透明,让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完成,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批判,这样并不利于正确的学习进步,所以儒家文化是比较值得推崇的。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 加强儒家文化的学习

相对而言,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并不低,为了在儒家文化的应用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在学习的力度上良好的提升。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完全采用强制性的措施,将很容易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厌学现象不断加重,这对于日后的学生成长、进步,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推动效果,应做出高度的转变。例如,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材中,让广大学生都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在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兼并包容了众多识汉字、习汉文、认同中华文明的人民,而在当代,我们更要发挥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将其发扬光大,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的统一和安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开展文化对比

与既往教育有所不同,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前进,以及儒家文化的综合,不能总是按照超高的推崇方式来完成,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文化本身产生严重的怀疑,而且在后续的学习进步上,并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展现出很大的漏洞。此种情况下,可以在文化的对比力度上良好的提升。例如,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儒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等等,都能够由此来进行对比分析,最终会发现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能够在知识的宣传力度上,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是在百姓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在历史的演变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不同时代的特点和覆灭、发展的根源,这样就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上找准重点。

(三) 加强文化探究

通过对上述几项工作良好的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儒家文化的结合,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没有造成严重的不足。未来,应继续在文化的探究力度上不断地加强,这样可以确保后续的教育,获得较多的肯定。例如,于丹所倡导的儒家文化,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肯定,但是其在学习和宣传方面,出现了极端的问题,以至于最后没有得到大家的长久支持。儒家文化的探究过程中,师生的观点和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必须保持求同存异的学习,而且在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应尊重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在日后的综合掌握上,不断地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 总结

我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能够对儒家文化良好的融合,并且整体上获得的发展成果较为显著,各方面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不足。未来,应继续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開展良好的改善,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可靠性、可行性,要坚持让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来学习,加强儒家文化的科学掌握、应用。

参考文献:

[1]练小铃.走进松阳 走近历史——以黄家大院为例浅谈本土资源开发与高中历史作业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4):24.

[2]陈伟新.高中历史教学与生涯融合实践——以《对话李时珍:择业与职业素养》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4):46-48.

[3]黄志权.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历史师生共读探究——以“从洋务运动评李鸿章”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4):54-57.

作者简介:

吴清华,福建省长乐区,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儒家高中历史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知命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