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钊 李德新
【摘要】数学公共课程是农林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基于对四所高水平农林院校数学公共课教学情况调研分析,提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公共课;教学改革;思考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CG08532);福建农林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11416037);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11416007).
为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及多校区办学对数学公共课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步伐,2018年4月至5月,我们相继赴北京、南京两地学习调研新形势下数学公共课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学到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拓宽了进一步做好农林院校数学公共课教学工作的思路.
一、四所学校数学公共课特点
我们重点学习调研了中农、北林、南农、南林四所农林院校的公共课教学情况.每到一所学校,我们都与相关学校公共课骨干教师进行交流座谈.通过交流学习,我们发现这些优秀农林高校的公共课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大纲设置合理明确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公共课涉及范围广,大纲制订既要照顾到全校专业的“共性需求”,又要照顾到各个专业的“个性需求”,课程设置适当归并,与考研大纲要求一致,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比如,中国农大将数学公共课课程分为6门(高数4门,线性代数1门,概率统计1门),具体学时如下:高数A(88+88学时)工科类、管理类以及实验班等专业;高数B(72+72学时)生物与食品相关专业;高数C(64+32学时)农学、植保、动科等专业;高数D(64)农区、社会学、法律、传媒等专业四类;线性代数(48学时);概率统计(48学时).全校各专业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课程设置统一.因为对农林各专业来说,概率论主要是为统计学服务的,不单开概率论课程,这符合学科发展需要.而且,农林院校数学教师师资普遍比较紧张,随着课程门类减少,更有利于高效使用有限的教师资源.
(二)教学信息化程度较高
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顺应学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学校都在推进教学系统的革新.比如,中国农大采用与高考改卷功能相似的电子阅卷系统(智夫子电子阅卷系统),考试结束将试卷扫描上传后,教师只需在网上阅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道题目均需两位教师评分,评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才能综合给分,这样评分更加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统分与核分全部由电脑自动进行,可以避免出现人为疏漏,而且电子化的试卷保管更加方便,存储和调阅也很简便.
(三)教学辅助工作到位
数学类课程内容抽象,作业批改量大,如果课后的教学辅助工作没有跟上,学生疑惑得不到及时解答,影响后续内容学习,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一流”的大学离不开数学基础的支撑,中农、北林、南农等学校高度重视数学课程的课后教学辅助工作.这三所高校均招聘本校硕士研究生担任数学类课程学生助教,参与日常教学辅导工作,帮助教师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降低教师日常繁复艰辛的非原创性工作量,引导公共课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将更多的精力从低效差绩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高效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辅助作用,而且也为日后有志于从事教学工作的研究生提供锻炼实践的机会.
(四)人员经费适当倾斜
数学类课程内容艰深晦涩,逻辑性强,虽然有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但板书推导必不可少,作业批改不可或缺,课程教学工作量大.正由于数学课程的以上特性,多数学校对数学课程教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倾斜.比如,南林数学类课程认定为“A类课程”,课程计算工作量乘系数1.2.南林有一个淮安校区,距离本部2小时车程,教师前往淮安校区上课按本部的2倍计算课酬.笔者了解到,还有其他一些学校将《高等数学》课程列为“荣誉课”,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保障.
二、改进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重修教学大纲——合理归并
我校数学类课程现有三大门类七门课程(高数A(80+80学时),高数B(80+40学时),高数C(80+40学时),高数D(80学时),线代(32学时),概率论(32学时),概率统计(48学时)),可以合理归并,适当增加线代学时.具體如下:
(1)统一开设概率统计(48学时)课程,取消原来的概率论(32学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需求越来越大,单纯的概率论课程,对学生用处不大.但是,概率论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统一开设概率统计课程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2)增加线性代数课程学时.我校在前一次修订大纲时将该课程减少为32学时.通过此次调研发现这是所有学校中最低的,一般学校开设48学时,即使这样,授课教师还是觉得课时较紧张,更不要说我校在减少16学时的情况下上课的“紧迫性”.
(3)将原来我校的高数B和高数C合并,原来这两种高数的差别可以录制微课等形式来弥补.高数B原来是对数学要求较低的食品、环境、生物等理工科专业开设,高数C是针对国贸、金融、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两者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应用领域不同,原理讲授是一样的,只要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适当加以区别即可,而这部分可以利用微课等形式来补充.
(4)增加文科类高数(64学时),可针对茶学、农区传媒等专业开设,介绍一元函数,微积分基础知识,这些专业对数学要求较低.目前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是高数D(80学时),内容多,学时紧,他们学习数学的困难较大,可适当减少教学内容,满足专业需求即可.
(二)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引进电子阅卷与考试系统
随着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原住民已经进入高校成为大学生.他们对学业考核内容、考核数据、考核成绩的公开与公布的要求越来越高.引进电子阅卷系统以及考试系统,可以规范成绩评定,方便存储与调阅考核成绩.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工作强度.
(三)建立教学辅助制度——建立课程学生助教制度
建立数学类课程学生助教制度是由于课程特殊性所决定的.对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配备研究生助教,协助主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后答疑与辅导、网络教学辅助、教学改革辅助等工作.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对以后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人员经费切实保障——外部引进与内部挖潜并重
我校由于本科生体量较大,而且面临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对公共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每学期去安溪校区上课的数学公共课教师达到13名,考虑到家庭等原因,在安溪上课的教师往往集中排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外聘教师方式缓解安溪校区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外部引进.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退休返聘方式缓解本部教学困难,也可以增加异地校区上课补贴,鼓励有能力有精力的教师多上课,也能适当缓解异地校区办学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内部挖潜.
以上,是我们通过调研了解,结合自身情况,思考的一些改进工作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大家不吝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