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敏
写作是以书面语言为载体来交流思想、传播信息、沟通关系的有效手段。在信息社会的当下,写作与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社交、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高等教育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俗话说,文科生就业有三件法宝,即“脑瓜子、嘴皮子、笔杆子”,写作能力是大学生职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民写作水平下降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出现,对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写作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2018年9月,清华大学面向所有2018级本科生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不仅教育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认为此举大有裨益,很多大学生也强烈呼吁希望自己所在的学校能开设此类的写作课程①《清华将开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网友建议全国推广》,新华网,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8-05-22/doc-ihaw maua1055734.shtml,发表日期2018年5月22日。。
大学生写作能力的退化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忧虑。“大学生汉语写作能力普遍低下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存在大学生群体性的‘不屑’与‘不会’写作的危机。”②马斗成、卢文丽:《加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的思考与探索》,《山东高等教育》2014年第1期。在一项针对湖南大学生写作能力的调查中,有15所高校的500余名学生参与了调查,其中仅有2.5%的同学认为自己写作能力很强,8.6%的同学认为写作能力较好,81%的同学认为写作能力一般,7.9%的同学认为写作能力较差③曾方荣、聂文涛:《全媒时代大学生写作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写作》2018年第7期。。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越来越看重,调查报告、述职报告、文案策划、会议纪要、宣传推广等实用文体在职场广泛应用,大学生要掌握和具备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才能更快更好地在毕业后转变角色,适应岗位需要;教育专家和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也认为“写作的意义和价值,被大大低估”。正如叶圣陶所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但一定要能写工作与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要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综合媒体对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和相关描述,大学生写作水平差的主要表现有:
写作技巧层面:使用字词有误,标点符号错误,修辞不当和语法不规范等。这些问题虽然普遍,但都是形式和技巧层面的问题,通过一定的知识传授和训练能够很快得到纠正。
思维结构层面:观点提炼不清晰,表述结构不合理,逻辑缺乏连贯性,语言不流畅,形式感和美感不足,这表明写作者虽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知识,但写作高级能力不足,与写作相关的阅读材料、分析和整理信息并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欠缺。
主体意识层面:思维僵化,写作“套路化”。学生习惯复制粘贴,无法提出独创性观点,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少大学生直言,平时很少阅读和书写,习惯碎片式阅读和网络社交,在需要写论文、交总结等任务情况下,十分焦虑和痛苦。
造成大学生写作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母语的汉语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长期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命题作文训练,抹杀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评价标准的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性,潜移默化下形成了各种惯性思维和写作定式,内容空洞无物,语言陈词滥调,修辞浮夸造作。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中,对中文和写作并不重视。很多高校开设的写作类课程都属于公共选修课,学生满足于及格取得学分即可,对课程较为敷衍。写作能力评价机制的缺失。也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调查显示,仅有少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或文学爱好者有写日记、随笔、评论的习惯,个别学生通过投稿、参加作品征集比赛等得到激励,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日常没有写作的需要,还有少量学生表示特殊情况下有感而发有写作的冲动,但存在惰性。此外,移动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书写方式,过去被推崇的精读、细读方式被消费化、娱乐化的各种碎片式阅读取代,阅读量减少,读书被“读屏”取代。学生习惯于微信和微博等篇幅短小、随感而发的碎片化写作方式,微写作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狂欢,呈现出驳杂的景象,其表达的混乱和失范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20世纪90年代,写作学曾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存在,但随后学科目录调整中又被取消。写作学科的地位下降,造成了写作教学的尴尬和边缘化。一方面,高校深感写作能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不得不开设此类课程;另一方面由于其学科归属模糊而处于被弱化甚至被漠视的地位。部分高校虽然保留或开设了写作相关的课程,但没有学科和专业支撑,师资力量不强,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搜索中国知网可以发现,近年关于写作理论和方法方面的高水平研究非常少,写作教学研究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与写作学科定位和身份的合法性丧失有很大关系。当下的高校写作亟需理论的创新和研究视角的拓展,进而指导写作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高校写作相关课程设置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开设的“写作”“基础写作”或“文学写作”等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教授写作学基础理论、文学创作心理、各种文体知识等。二是针对非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实用类写作课程,主要有“应用写作”;有些学院开设有“职场应用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科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由各个学院结合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具体教学实施,综合性大学依托中文系或写作教研室组织和开展教学;专科学校或职业院校没有专职写作教师,结合实际出于就业的考虑开设一到两门课程。以笔者所在的江汉大学为例,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下设有大学语文教研室,除承担汉语言文学本专业学生的写作课程教学外,还承担对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应用文写作”“中国语文”“文学鉴赏与写作”选修课。
三是创意写作课程。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理论的引进,是对传统写作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的重大突破。创意写作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创立,其本质是“关于一切写作的写作”,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训练,培养作家和与创意文化产业相关的创作者,繁荣创作,因此被视为世界上对当代作家最大的文学支持体系。创意写作教学一般采取Workshop(工作坊)与Seminar(研讨会)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团队由在文学写作、出版发行、影视创作、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专业领域有创造性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才为核心。国内现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和同济大学等众多高校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课程,有十多所高校设立了硕士点。
综上,目前高校写作教学存在三种类型:1.文学写作教学;2.创意写作教学;3.应用写作教学。其中,前两种属于专业写作课程,第三种属于通识写作课程。文学写作主要是虚构作品写作;应用写作主要是公文、实用类非虚构作品写作;创意写作则融合了虚构和非虚构两种类型。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文学写作课程教学的主要对象是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文学作品鉴赏、文学批评和写作。非文学专业的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主要依靠应用写作类课程完成,这些课程比较注重实用性,内容涵盖党政机关公文、事务文书、科技应用文、财经文书、法律文书、科技文书等文体写作,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内容各有侧重。但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陈旧,教师队伍不稳定,课时不足,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训练、学生重视不足等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创意写作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具有跨学科融合的特点,但目前各高校都主要依托中文专业,培养MFA(新闻与传播)或MJC(艺术)专业硕士,仅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专业,其培养目标为 “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创造性写作从业人员”。
写作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原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杨晦、西南联大时期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曾提出“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一观点很长一段时间主导了人们对写作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直到创意写作理念的引入,人们看到欧美国家创意写作理论的蓬勃发展和创意教育的普及,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作家,带来了文学和创意产业的繁荣。“作家是能够培养的,创意是可以教学的”,这一理念也随着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被人们接受,创意写作就是要培养作家和以写作为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
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兴职业。甚至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是写作人的时代,除新闻出版、影视编剧、创意文案等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外,还出现了大量网文作家、自媒体公众号运营者、微博大V、头条写手、广告软文写手等从业人员。他们大多具备相当好的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以生产文字作品为职业,一些头条热文动辄就获得几百上千万的转发,受到大量点击的同时给写作者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回报。因此,不少优秀的互联网+写作人员由于其出色的文字能力脱颖而出,获得行业认可以及丰厚的经济回报。
大学写作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为提升大学生写作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出色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即个体通过语言文字清晰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写作能力结构包含在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言语表达—修改成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中,涵盖了思维并获取信息、建立并陈述观点、谋篇布局、文体规范、语言使用等能力。写作能力是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写作能力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呢?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给出清晰规范的定义。参考美国写作专家和全美英语教师协会、写作课程管理者委员会在2011年联合制定的《美国大学生优秀写作能力标准》(Framework for Success of Postsecondary Writing),其中指出,通过写作、阅读和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可以培养大学生好奇心、开放性、参与度、创造力、持久性、责任感、灵活性、元认知这八种优秀思维品质,并提出了全美高校写作课程的五个目标: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适当的决策;掌握修辞学知识,分析并理解不同场合下的听众、目标与语境;理解写作规范,区分正确与不正确、合适与不合适的写作内容;优化写作过程,使用多种方法完成写作与研究任务;培养在多元环境中的写作技能,使用传统与现代的工具进行写作①刘学东、汪霞:《美国大学生写作素养研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现代大学教育》2015年第4期。。
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写作应着力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维能力、熟练写作和有效交流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乐写、会写、能驾驭多种类型写作的高水平写作者。国外高校普遍十分重视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教育,从国家层面制定了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标准,开设覆盖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写作课程,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表达和沟通能力。结合美国高校写作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认为应对当前大学写作教学进行以下调整:
课程建设是落实教育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课程总体规划和设置方面,高校可借鉴国外高校“创意写作”相关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开设更为丰富和系统化的写作课程。现有的高校写作课程类型比较单一,大部分高校面向本科生的写作课程都只有一到两门“应用文写作”(“公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之类的课程,这既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项针对900多所美国高校的调查显示,96%的四年制高校开设了大一写作课程,并且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占有很大比重。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的写作课程包括写作Ⅰ、写作Ⅱ和专业写作三类,面向所有本科生。写作Ⅰ有21门,写作Ⅱ有20门,属于通识类课程,由全校统一开设;专业写作课程属于专业教育课程,由所在院系负责开设。写作通识教育包括思维与行为方法、有效思考、写作与修辞、语言四类必修课程。其中,有效思考又包括自我塑造教育、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艺术熏陶与文化生活、在多元学习环境中体验科学发展等课程项目。此外,学校还开设了高级写作课程和写作工作坊,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②刘学东、汪霞:《美国大学生写作素养研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现代大学教育》2015年第4期。。这种“必修课+选修课”的方式可以借鉴和推广,除了覆盖最广的“应用写作”课程之外,鼓励相关学院和专业教师开设“剧本创作”“歌曲写作”“新闻写作”“商务文书写作”“沟通与写作”等特色课程供学生选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设置还应充分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化设置体系。例如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和需求层次,分级设置课程资源,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二三年级开设专业写作课和高级研修课程,四年级开设学位论文写作和实践课。
此外,应增加实践性写作课程的比重。传统的写作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例如“文学鉴赏与写作”“文学评论与写作”等课程,都更加偏重鉴赏和理论分析,甚至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也更偏重理论教学。一方面教授理论较为枯燥,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大量的理论课使得学生的写作技巧无法得到有效练习。目前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一问题,逐步引入夏令营、高级研修班、写作工坊等形式的实践实习课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传统的写作课程,更加关注写作理论和技巧的教授,对写作前过程的阅读和思维环节重视不够。
1.重视阅读输入,激发写作潜能
无论是文学性写作还是学术性写作,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①《美国高中的阅读和写作》,搜狐网,http://sohu.com/a/58783834_372530,发表日期:2016年2月14日。在美国大学写作课上,一般都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程资料,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思考,搜集、查阅文献资料,在课堂上展开研讨和汇报,完成多项写作任务。教师还会进行一对一反馈,最后形成课程论文。对比而言,我们的大学写作课,阅读任务非常少,而且缺乏有效监督,很多时候老师给定了阅读材料,学生也很难保质保量完成。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写作课都定位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大多以考试通过拿到学分为目的,投入时间精力不够。对教师而言,即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很难通过单一一门课达到理想效果。
阅读习惯的引导和训练需要学生、教师、高校、社会多个层面共同努力。在社会和学校的层面应鼓励良好的文化氛围,创设更便捷的阅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训练,在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考试环节穿插阅读练习,鼓励学生大量精读、深入阅读和思考,撰写读书笔记,开展阅读交流等。此外,激励学生自觉坚持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终身受益。我校一直坚持开展学分制阅读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例如撰写书评、读后感,参与读书沙龙、阅读分享会、影视剧排演等活动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该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评优评先等奖励机制的一部分。
2.加强思维训练,激活写作课堂
写作是一个思维生成和创造的过程。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大量阅读,分析和提炼他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综合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写作主体性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把思维过程看作写作前过程,与之相关的感知和记忆、分析和理解、逻辑和批判能力概括为隐形能力;把写作过程中选择适当文体、规范运用语言、使用多种表达技巧概括为显性能力。那么,显性能力与写作行文过程有关,属于形式和技巧层面;而隐形能力与写作前过程也就是思维和创意有关,属于写作本体论层面。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我们不太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默认为学生的思维不存在问题,其实这正是当下学生写作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由于写作课内容多课时少,客观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学生开展写作思维训练有难度,主观上写作课开展思维训练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教师更偏重对文体知识和写作技巧层面的讲授和练习,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急功近利的做法。
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在创意、构思、写作及反复修改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学环节设置中有意识地开展思维训练,教师可提供阅读材料、课堂讨论和写作任务,以小组研讨的方式,组织学生查阅、评价、分析与综合各种资料,梳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建立逻辑结构;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点评,小组成员间也可以互相讨论和提出修改意见,共同完善作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反思自己的观点,建立不同视角的思维相关性,拓展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各种不同文类和文体的训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技法,进而实现从技巧到能力的真正提升。
为提高大学生写作水平,美国大学为学生专门开设了写作中心,无论是写论文、申请书、项目申报书或是随笔,学生遇到任何写作困难,都可以随时向写作中心寻求帮助。写作中心有专门的写作顾问和助教会与学生一起讨论写作任务,评估研究资料,确定写作大纲,探寻论点和论据使用,分析文章结构和风格,修改惯用的语法或搭配错误等①《写作遇到困难?美国大学竟然有这样的写作中心!》,搜狐网,网址:http://mt.sohu.com/learning/d20170117/124494306_155881.shtml?loc=2&cate_id=18,发表日期:2017年1月17日。。这种面对面服务的模式,对于学生写作的帮助和指导是非常直接的。
借鉴此模式,国内高校也尝试创设了写作中心,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于2012年设立了国际写作中心,由莫言出任主任,铁凝担任理事长。该中心的职能包括定期邀请世界级的作家或诗人来中心交流、创作和讲学;开展写作、研究、讲学等中外文学交流和研讨活动。这种“驻校作家”模式,在很多高校得到了推广,复旦大学写作中心由知名作家王安忆负责,聘请王蒙、贾平凹、叶兆言、余华、严歌苓、白先勇等作家作为兼职教授,并逐步建立了驻校作家的写作平台。南京大学则邀请白先勇、毕飞宇,法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奇奥等人担任客座教授。无疑,和一流的作家面对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从前辈口中获得写作的经验,也能更好地开阔视野,近距离地感受写作带来的魅力②《国内知名大学开设“创意写作”课培养作家》,齐鲁网,网址:http://read.iqilu.com/ydzx/2014/0209/1857400.shtml,发表日期:2012年2月19日。。
受条件和资源的限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能配备如此优质的作家资源,可以尝试“既请进来,又走出去”的做法。例如邀请地方知名作家、广播电视影视行业、文化产业、政府宣传部门等领域的资深从业人员入校,开展专题讲座,或举办写作培训班、夏令营等。有条件的高校可聘请客座或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写作课程,分享创作经验,鼓励学生打破写作心理障碍,探索写作规律,开展各种文类写作训练和写作技巧的专项训练,鼓励学生创作,挖掘有创作潜力的学生,推荐优秀学生作品发表等。走出去则可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实习实践和各种实训项目,例如与政府、企业和地方需求对接,让学生参与到文化创意项目的创意构思、策划和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积累和提升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