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培养中的技巧和灵感

2019-11-28 01:09
写作 2019年2期
关键词:写作者鲁迅细节

杨 月

作家这个称谓,在任何场合似乎都算是高雅的,让人充满敬意的。它代表着一种才华,一种洞察的睿智或者流动而隐露的美感,或许还能勾起人们对文字背后的独特个体生活的想象。不同的个体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也会有内容的不同和程度的深浅。那些感受极度敏锐的作家,便在这方面拥有厚泽的天赋。如王尔德所言:我将所有的天才注入我的生活,我的作品中只包含了我的才能①[英]王尔德:《王尔德诗选》,汪剑钊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文才,是如此神秘不可言说的一种天赐礼物。

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所谓写作,不过和所有的艺术一样,有一个从技术到艺术的过程。如同琵琶悦耳且包含情绪的珠落玉盘之音,需要千日呕哑嘲哳的轮指;如同舞蹈精妙而流动着的内心感受的舒卷姿态,需要痛苦却不间断的压身,写作也需要经过一个学技的过程,将文字运用自如、拿捏得当,才能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妙笔生花。我们需要先对技术熟稔,才能真正以一种更贴切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我看来,创意写作,包含了可控的部分和不可控的部分。其中,可控的部分,即为对“技”的锤炼,是一个可以被度量的才能;不可控的部分,便是对“艺”的感受,是一个与状态和情感密切相关的因素。促使创意写作成为一个学科专业在大学开设的,就是对“技”的强调。写作的技巧本来就非常丰富,新的技巧还在不停地被创造。而艺术灵感本身也并非天性使然,这样的灵感很多时候是被优秀的作家“养成”的。若未曾像一个作家一样生活和思考,经历得再多,也不过只是经历。下面介绍几种基本的写作技巧和一些灵感养成的方法。

一、暗示有助于构成统一的整体文本

作品要描述一个场景,总会涉及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细节。但其实,这些细节不仅牵动读者的情绪,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受,最重要的是,它们还包含着大量的暗示信息。读者会在平淡的风景中感受到无数细节牵引他走向故事的真相。例如,鲁迅的《风波》中,开头说:“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了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使用斤数当作小名。”①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2-499、492-494、499页。为什么要加入这样的风俗?显然绝不仅是为了让文章更有趣。这个奇怪的命名风俗是暗示辛亥革命没有给江南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20世纪的江南农村依然沿袭着落后的命名传统,我们也能从之后的细节推断出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没有深入农村,没有真正地打破封建主义。不仅如此,还可以从一些更微小的细节中发现辛亥革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来看这段话:

“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的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

“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称;用了准十六,我们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②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2-499、492-494、499页。

这段七斤嫂子和九斤老太的对话虽只有短短几句,却暗示了许多东西。从对话中可以发现,在这一家人四代出生的约百年的历史中,中国社会的度量衡标准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较大,度量衡标准的日更月改给辛亥革命时期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的恶劣影响——人们一直活在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度量衡标准的社会中。

在《风波》的最后一段里,鲁迅这样描写道:“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③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2-499、492-494、499页。为什么要描写这个细节呢?想来,鲁迅是想要暗示,九斤老太这个封建主义守旧派过了“八十大寿”,是代表封建主义仍然根植于农村之中,“康健”暗示着还将继续蔓延和发展。

鲁迅的作品是把暗示用到极致的典范。真正好的作品所包含的暗示细节无比丰富,能做到每一句话都有所指示,从而使得文本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有机构成。

有时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也会留下一些模棱两可的结尾,但其实文本中暗示的各种信息已经提示读者可能的结局。

二、描写一个眼神背后的一整个生命体

大多数写作者在构造自己的人物的时候,都没有真正把故事中的角色建立起来。仅仅只言片语接应整个情节,却并没有让人感觉到这个鲜活的人物的存在。

作为一个写作者,创造人物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作品活现的关键。一个好的人物胜过大多数精心构造的情节。很多写作书籍也会教写作者们要“倾听”角色,要“采访”角色,其实也就是深入角色的每一个细节,建立一个统一的风格。在《假如你想写作》这本书中,布兰达·尤兰(Brenda veland)提到:有人曾问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玩偶之家》的女主角为什么叫娜拉,他说:“哦,她真实的名字是埃利娜拉,但在她小时候,他们都喊她娜拉。”④转引自[美]于尔根·沃尔夫:《创意写作大师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尽管在剧本中只能展现出人物的几个小时,但关于她一生的所有细节,作者都了然于心。

对人物理解的深度,决定了一部作品的质量。脸谱化的人物,就构成通俗小说;有张力的人物,才有更具备人性丰富张力的价值。因此,在前期构思一个人物时,可以多问问自己:

他有什么口头禅?

他有什么样的穿衣风格?

他走路时一般有着怎样的姿势?

面对别人的刁难他会有什么反应?

面对别人赞美他时他有什么反应?

他有着怎样的童年?

什么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思想贯穿着他的每一个行为,从表情神态、衣着打扮到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反应。但是,这个贯穿绝不可刻板化,失去变通的空间。因为一个事情的呈现通常是由许许多多事情共同造成的,单一的原因不足以解释一个人真正的行为动机,也不够深刻丰富。托尔斯泰(Alexei Nikolayevich Tolstoy,1882—1945)如是说:

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特定的品质,比如,有的人精力充沛、有的人冷漠无情,等等。人不是这样分类的……人就像是河流……这里窄些,那里宽些,这里缓些,那里疾些,时而清澈,时而凌冽,时而温暖。人亦如是。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很多面,有时候表现出其中一面,有时候表现出另一面,而且一个人常常表现得不像他自己,但依然是同一个人。

动笔之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营造出更多真实可感的细节,也便于对人物的行为、情节逻辑等更加精雕细刻。

三、个体被不可抗体裹挟的整体布局

除开塑造人物的问题,写情节的过程是非常微妙的。怎样通过合理的情节控制读者情感的起伏?

情节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心思缜密的布局。在我看来,不仅小说需要强有逻辑的结构布局,诗歌也是有结构才有循环复沓的精妙韵律。小说是更为精密和宏大的编织,一个故事如何发展,每一段每一场景和情节都需要有一个内在的线索串联。心中有这样的总体的结构,下笔时记住不要太过于远离这个结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偏离大纲,但一定要确保新的故事之间,情节与情节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故事情节都有一个弧线,很多好莱坞剧本有着固定的故事弧线。形成一个写作提纲,对情节和人物有更好的把控,写作时会更自如。

作家谭恩美说,每当她被问到在写作时是否列提纲,她过去总是时常说不。但后来,她觉得自己撒了谎。她其实在用另一种方式列提纲,不是按小学老师要求的那样,而是自己很快写下自己的构思的故事框架。那种模糊不清的笔记只有她才能懂①[美]于尔根·沃尔夫:《创意写作大师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111页。。大部分作家都喜欢边写边改,因为写作本身和作家的状态密切相关。只有在那样的状态中,他才能进入每一个角色,去体会他们的个体生命境遇,从而使得每个角色的命运发生微妙的变化,导致整个故事走向迥然不同的结局。

情节有变化,人物也应该是被一种不可抗力裹挟着变化的。但在某些影片中,人物的变化和故事情节弧线的变化并不契合,因此显得不够真实。人物的困境不应该被描写得用力过猛,牵强附会,或者近乎老生常谈;寄希望于巧合的作品,也容易显得太过于做作,一不小心就成为流于俗套的迎合之作。只有突出环境的不可抗,才能表达出角色情感变化的真诚和作品的深刻。而这个环境如何让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与之博弈,就需要作者细心布局。

四、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是灵感的终极展示

技能只是通往写作路上最基本的知识,它能为大部分人更好地理解写作提供方向,为人们训练写作提供指南,但写作过程中的个体创意依旧是隐秘的。我们可以学习写作的技巧,但不能复制写作的创意——拼凑的细节很难让作品浑然一体,每个作品本身就呼唤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一个作品中的思想、叙述和情节,都为这一个作品打造,如若将他放在别的位置,便生出一些怪异之味来。

学习成为一位写作者,而不是一个传播者。写作与新闻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新闻强调对现实事件的迅速捕捉和部分遴选,而写作则需要对现象和个体进行深入思考挖掘。不仅如此,以何种方式呈现,也是写作者最具魅力的能力。去做一件事情的姿态和这件事情本身一样重要。而如何巧妙编织,呈现美感,就需要依靠一些看不见的灵感。

王安忆说:一个故事本身便包含着讲故事的方式。而作为作家,最大的困难,同时也是成功最重要的秘诀,便是如何去寻找那故事里唯一的构成方式①王安忆专访:《写作的激情,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存在》,《文汇报》2016年1月26日。。

你感受到的东西,他们自会找到它们的表达方式。这感受是灵感,是梦境,也是回忆。而这份感受和作者的状态密切相关。有的人在忙碌中能飞快地捕捉,有的人在安静中才等来它一点点地浮现。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夜晚反复梦见一句诗,这句诗萦绕很久挥之不去,接着我迷迷糊糊看见了一个女孩,沿着河道,边走边喃喃道: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然后我意识到,她在等待。她在等待什么呢?我考研时那段日子的记忆突然涌来,我开始明白她在等待一份遥遥无期的爱情和一个不切实际的梦的实现。醒来以后,我几乎是一天之内就完成了《芳草年年》这篇小说。我感觉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藉由我的身体喷发出来。因此,我像是工具一样只会不停地书写,我下一句要写什么,已经完全印在我的脑海里了。这种状态当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过那样的时刻了。科学解释说,灵感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一种最优化的组合。这个结论侧重于大脑神经活动的机理,因为灵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实质上,灵感是思维处在高度集中紧张的状态下,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刺激和启发,突然产生富有创造性构思的一种心灵状态。它是艺术家大脑中生活和知识积累的突然泛起,然后由一种客观外物诱发所致。这些表达不仅是内容本身,而且包含了形式的美感。

内容和形式一起,形成了那份让你按捺不住的泉涌。它毫无疑问是灵感的展现。

五、让写作本身成为你的生命存在方式

那么,灵感从何而来?普通人是否与灵感无缘?实际上也并非如此。灵感的养成,更多在于创作者本身的习惯和特性。脆弱敏感、格格不入甚至偏执的个性,在普通人身上是不受欢迎的甚至会被定义为疾病的品质,而这却恰恰可能是作为写作者的优势。这个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随波逐流,不假思索地生活,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还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寻找,还在积极地发问和质询——只有从一切现象中寻找到某种意义,才能够暂时安静地生活。作家的文字体现他与世界相处的感受,也体现他观察世界的方式。不断地去感受和思考才是他们存在的方式。这样的存在会让他们找到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但这样的特质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俗世生活的困境。重要的是,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都需要学会孤独,学会在一个人的时间空间里行走和思考。

选择孤独,他们能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现世道德,社会规范。你可以在很多评论里看见社会的标准和框架,也无法否认它作为一个规范带给社会生活的价值,但你无法用它去写你的人物。因为作家应该像上帝一样看这个世界,不可以被暂时的道德框架所束缚,以怜悯的姿态看每一个角色的善恶,从而探索到人性里更深刻复杂的部分。

选择孤独,可以活在想象的世界,和自己创造人物生活在一起。当读者翻开一本书时,他想要走进一个世界,文本中的任何细节都会传递给他这个世界的氛围。而当作家无法沉浸到他的小说世界当中,这样的氛围很难被营造出来,就无从谈论感受了。作家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才会感觉到想象世界中一草一木都能够和他有所联系,人物也才更富有灵性。

卡夫卡说:你无须离开房间,只需要一直坐在书桌前。甚至听都不要,只是等待,非常安静、孤寂地等待。世界会慷慨地、不带任何面具地把自己呈现给你,它只能如此。它会在你的脚下狂喜地舞动①[美]于尔根·沃尔夫:《创意写作大师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大部分的艺术家似乎都患有疾病。偏偏疾病与最好的文学状态相随。大部分作家都在最孤独的时刻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海子患有精神分裂症,顾城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海明威饱受抑郁症的折磨。我常常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艺术家会比其他领域的人更容易患精神疾病?很多人说,艺术家非常敏感,我想这不足以解释患病。

艺术需要敏感,而和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文学更需要自闭。向内挖掘得更深,呈现的也就更加清晰和丰富。但痛苦很多时候并不是来源于艺术的特质,而是艺术家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吴宓便认为,作家是寄生在世俗世界之外的理想世界之中的,他们痴迷于自己的存在状态,因此不愿脱离这个世界,但当他们带着文学世界的躯壳面对现实世界时,便像是从诗意中走出来,面对家园的破裂。但这样的痴迷才是真正的天赋,这样的痴迷所发展的思维才是真正的灵性。这样的灵性才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是杰出的作家、优秀的作品难以言说的感受的、天才的部分。这些天才未必是幸事,与敏感相随的是忧郁,与洞察无法分离的也许是偏执。如萧红一生都写着动人的文字,却一生经历心碎的分离和漂流,难以称得上幸福。这样的作家拥有难以隔离的戏剧性的生活,以及坎坷多舛的生命。

好在,即使生命让人一无是处,还有写作可以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寻一处庇护,有一份寄托。写作,有时像是自虐,要把委屈的自己,无助的自己,绝望的自己,堕落的自己,疼痛的自己,浪漫的自己,天真的自己通通全部榨干。然后挤出来的一滴滴汁液,就是人们看到的一个个字。它尤为神圣。

写作本身,是对不知所措的敏感生命的拯救。

猜你喜欢
写作者鲁迅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鲁迅,好可爱一爹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孔乙己
写作
细节取胜
阿迅一族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