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数感,属于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一定的领军作用,表示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和数量关系和运算等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类似于英语中的语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数感培养教学有一定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数学各个数量之间准确的逻辑关系。学生拥有一定的数感能力后,也可以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十分重要,下文笔者将基于核心素养,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拉进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可以为学生普及现实中的数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数的概念,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数、数量之间的运算关系有初步的感知,良好地启蒙学生的数感。所以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要从生活中开始,积极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体会数量以及与之相关的运算关系,提高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第五课《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教师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写出0到9这十个数字,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读出每个数字,然后让大家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长的很像这些数字。通过教师的提醒,很多学生迅速反应到平时用的笔、筷子等就像“1”,又有的同学马上想到自己平时洗澡玩的小黄鸭像“2”,还有的同学说葫芦不就是“8”这个形状吗!还有的同学马上拿出五块钱,说这是“5”块钱!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数字的认识,让学生对数字有了初步的感知,启蒙学生的数感。采用这样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方式,可以发现,让学生对数产生一定的认知,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出发,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存在方式,从而随着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的增加,对数的认知也就更加深刻。
估算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估算是人们把自己对实际情景中很多物体进行数和数量之间的理解通过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估算的精确程度也就代表着学生对数量把握水平程度。同时,估算能力也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估算是一种可以很好培养学生数感的方式,同时,也极其容易被教师忽略。因此,教师自身要重视起估算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估算训练,达到估算能力的提高,从而完成对数字的正确感知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采用一些数学问题来延伸课堂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感知,体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且能够描述自己进行估算的原理和根据。
比如在应用题:三年级一共有103个小朋友要订购课后图书,每本图书8元钱,请问大约需要多少元?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估算,比如8×100,或者10×100,8×110等,很多学生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自己的正确率,仍然很固执地要自己动手算一遍,越开放的解题方式,越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的题目,学生也宁愿选择繁琐的方式来进行计算,可以看出来学生的数学素养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布置此类题目,引导学生正确地解答,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堂中,通过教师简单地普及数学知识,学生是很难马上就掌握知识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亲自使用,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完成对知识的理性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使用,完成学生对数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数感。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克与千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体验一下千克和克的重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首先,可以让学生去用天平称一瓶醋的质量和学生所背的书包的质量、一颗糖、一包糖的质量,做好相关的记录,再让学生自己用手感受,体会一下不同克数的质量,让学生对克与千克产生实际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数感能力。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相关的教学,不断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认识到时代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和个性特点,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新时代思想开展学生的数感培养过程,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