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2019-11-27 07:15
文学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理解

方 琪

现在的诸多语文课语文味道很淡,从语文的角度来讲,学生得到的仿佛并没有多少。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对文本情意的感悟,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语言的表达智慧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逐步领悟,离开了具体的言语活动,学生的言语实践就难以产生生命的活力,也无法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语文课如何从肤浅到深入,从粗糙到精致,这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文本中许多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否则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无疑成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一.宏观感知,品味揣摩

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丰富内涵,就是把一行行的语言文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而这样的言语学习就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成为培植言语智慧的精神土壤。而学生对文本的宏观感知所获得的印象又是相当珍贵的,个体的独特思想和体验往往由此而来,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开端呢?

首先,重视情境铺垫,唤起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拥有阅读兴趣,能为他们持续阅读,获得良好的整体感知印象提供内因条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点巧妙创设情感氛围,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全身心去拥抱语言,感受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渲染,展示画面,引发学生情思,引领他们走进文本。也可通过制作课件让学生感受情境。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可使学生置身于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让他们带着积极的情感投入到课文中。

如教学《我是什么》一文,由于课文描述水的各种变化形态太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学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内容设计形象的动画,配上课文朗读,直观演示。学生被直观呈现出来的生动画面深深地吸引住,兴趣盎然。由此趁热打铁,引领他们走进课文,自主阅读,全面感知课文内容。这样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呈现,学生犹如置身于文本之中,激发了其阅读文本的强烈兴趣,为以文会文做好全面的铺垫。

其次,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品味揣摩。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游泳只能在水中而不是岸上。同样,要感知课文只能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而不是教师以“讲”代读。因此,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自己去品味揣摩。当学生获得宏观感知后,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从字斟句酌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到对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的高层次的阅读,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便会“主动介入”,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积极进行探究,寻找解决的方法,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智慧。

二.理解开掘,看“眼”悟情

古人云:“披文以入情。”叶圣陶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和凭借,有关知识的、情感的、文化的等等内容都立体地蕴含在课文中,要领会课文中的内容就必须着眼作品的语言,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析文悟情。文本中的关键词与文章主旨有着紧密的联系,往往起着“窗口”的作用,常常给读者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感。学生抓住了关键词,不仅便于打开思维的闸门,而且是找出重点句子,理解、品味作品的要素之一。

如《阿里山的云雾》一文中“大概由于刚下过雨,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海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句中的“山水画”和“魔术师”运用巧妙得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亮点。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想想“山水画”和“魔术师”这两个词从哪些具体句子体现出来?分别表现出阿里山的什么特点?你一言我一语,一番激烈的辩论后得出结论。“山水画”写出阿里山在大雨过后所表现出的静态美;“魔术师”写出了阿里山风起时的动态美。动静结合,使人感觉置身其中。当我们引领学生美读句子,要注意这些强烈的对比,要读出两者的不同之美,领会美丰富多姿的表现形式。

可见,学生将抓“文眼”与“解词析句”相结合,不仅学到学习的方法,而且感悟了课文内蕴的情感,使自主阅读进入一个更新的境界。

三.精读鉴赏,解疑品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和评价即鉴赏。鉴赏是深层次的理解,是感情的操练,可以增加感情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作者往往有“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功夫,我们在倾听文本声音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些可贵的细节,它往往是文本的血肉,或许它就是埋藏着文本的精华,值得我们去细嚼慢咽,去揣摩,去品味。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就要引导他们对文中一些优美词句、精彩段落以及好的结构写法等进行品评赏析。

如《小珊迪》一文中,从小珊迪“说”要我买火柴到“请求”我买火柴再“乞求”我买火柴这三处语言变化,体现出小珊迪迫切的心情。怎样帮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呢?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扩展联想,设身处地思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描写填补描写,引导学生去大胆合理的想象去补充人物形象,人物的形象就一定会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鲜明起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若能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对文本重点语段进行朗读鉴赏或比较鉴赏或改句式鉴赏,就能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文本背后的意思,体会到文本的“言外之义”,悟出“言中之情”,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会促进言语智慧的提高。

四.积淀超越,喷发激情

言语智慧需依靠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蕴涵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契机,创设言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言语智慧解决问题,获得思想与言语的快乐。

1.塑造丰厚的言语积淀

将丰富的言语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学生心中丰厚的言语积淀。久而久之,便会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形成的萌芽。

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最后一句话: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一句肺腑之言倒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青海湖的无限喜欢。让学生谈谈你会怎么赞叹青海湖,待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又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赞叹和作者的赞叹有什么不同。学生敏锐地发现作者运用了特殊的句式:反问句,一个极其简单的句式却表达了一腔极其丰富的感情。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回忆游览名山大川的所见所闻,然后运用这个句式倾情交流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

2.实现语文学习的超越,喷发激情

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当学生徜徉于文本情境之中时,物我两忘,情思飞场,于文本的“敏感”之处自由驰骋,进入“文我合一”的巅峰体验。

如《小英雄雨来》一课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同时让学生知道,雨来之所以能和敌人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和他平时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像这样一种情感性非常强的课文,需要就是老师想方设法,用一定的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将“感悟” 的触角伸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教师以文本之情,引导学生之情;以教师自身激情,激发学生之情,使得学生之情随着文本的展开而逐渐提升。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言语智慧其实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以逐步增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培植丰厚的言语智慧的土壤。教师应确立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寻找更好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言语智慧,真正体会语文的魅力,并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整个语文教学方面三维目标的实现。当然,教无定法。作为教师,我们还将继续探索适合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更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猜你喜欢
理解
阅读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借多样评价 品经典大餐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浅谈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