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 季维维
文言,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遣词造句等与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通过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因此让学生感悟其魅力,从中汲取营养,传承古代文化精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同一主题的文言、白话进行整合,从形式比照、内容对读、语言对比、读写结合等四方面,带领学生奏响了“文白对读”四部曲。
新课标对一至三学段并没有直接提及文言文教学要求,只是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白话文”是什么、“长”什么样儿都不是太清楚。由此,教者首先通过呈现同一故事的“文”“白”两种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文言”和“白话”。
《知无涯》(选自《雪涛小说》)中包含多篇趣味文言,教者根据学生阅读实际情况,选择了其中的《北人不识菱》与《楚人不识姜》两篇文言文。教学伊始,教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带进课堂:有一个自生下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酒席上吃菱角……菱角明明生长在水中,而他却说是产自土中,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啊!
学生听后交流体会,老师小结:同学们,老师刚刚用最直白的口头语言,给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通常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叫“白话文”。其实这个故事早在四百多年前就有了,题为《北人不识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古人是如何讲这个故事的——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师范读后,小结:像这样的,古人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教者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概念讲解,而是采用了贴合学生实际的直观的讲故事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两种不同的故事形式进行了比照,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白话”和“文言”。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至今,虽然有不少的变化,但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学生会觉得字义深奥难懂,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最大的难点,只有读懂它才能体会它的美。因此,课文的理解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教者要避免逐字逐句、支离破碎地分析、讲解,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小语教学专家朱文君老师在执教《性缓》一课时,以理解“一人性缓”为例,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性”想到“性子”,由“缓”想到“缓慢”,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在引导学生理解《北人不识菱》这篇文言文时,笔者采用了文白对读的方式,组内文白对读,逐句交流理解文言文,降低理解文言的难度。在展示朗读环节,教者相机质疑提问:文中还有读不懂的字词吗?学生提问,学生解答,除了用文言对读的方法理解,还有联系上下文、联系所学知识、看注释、使用工具书、组词法等等,都是一些常用的理解文言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富,有时增加、删减或改变一个字、某个标点,甚至调换几个字的顺序,言语的内容都将发生变化。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也是建议教者帮助学生领悟文言中传神的“字字语语”,在朗读中体验文言独特的语言形式、音韵节奏和旋律跌宕,走进故事情境,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与文本对话,从而逐渐发现古文字的情趣,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北人不识菱》一文,教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比较着读读文言版与白话版的《北人不识菱》,就语言特点看,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对读过程中不难发现文言文语言精练简洁,白话文比文言文中多出了一些关于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教者继续追问:多出的这些细节描写,在阅读过程中,你感受到有什么妙处?学生在对读中品味语言,读出情趣、读出道理、读出神韵,似乎对文本内蕴又有了新的体会,觉得文言文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似乎越嚼越有味儿……在学生表达过程中,师生相机小结:这就是文言文的妙处,正是文言文精练简洁的语言给了我们想象的机会,给了白话文想象的空间,让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
通过文白对读,学生走进文言,深入文本,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细细品味它的语言美、意蕴美,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妙不可言,懂得作为现代人要有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读文言写白话”做好铺垫。
总而言之,我们要让最好、最有趣的文言文走进小学语文的课堂,走进我们小学生的阅读生活,让孩子们在趣味文言主题整合阅读过程中,轻松获得最纯正的文言启蒙,接受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洗礼,打下受用一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