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 孙统振
学科育人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情”,将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观念,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悄悄地、不着痕迹地移植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里,让学生感同身受,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深度的认同,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
作为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外,还要注重引领学生的阅读。通过阅读,真正让学生与文本、同学、教师展开对话,通过对话触动情感脉搏,使课堂充满本真的语文味、文学味与文化味,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沐浴文化的阳光,接受情感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有效也是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体味文本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调整自身的语音、语调,或情绪激昂、抑扬顿挫,或柔和温婉、愁肠百结,把不同文本的内涵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朗读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呈现,使得阅读教学效果更佳。例如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我采取了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这些不同的朗读形式中充分体味九寨沟的自然风光之美、珍禽异兽之美。同时给学生的朗读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朗读,渲染了意境,一幅幅美丽的九寨沟景观图画便仿佛浮现在他们眼前。通过朗读,再让学生抓住自己觉得最美、感受最深的一个词语,或者给自身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处景点,发挥自身的想象,说一段话或写一个片段,并跟同学分享,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的意境,这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文章都是感情表达的载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去阅读、去体味,并且要为学生营造情感表达的空间,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省略号后是一个空白,蕴涵着“我”的丰富情感,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好好咀嚼、感悟的。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我”鼻子一酸,心里是什么感受呢?学生的交流是丰富多彩的:“我”会很后悔,母亲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不该向她要钱;“我”很感动,母亲舍得花那么多钱,让我买书看;“我”很幸福、很温暖,虽然生活很苦,但从母亲身上感受到了伟大的
母爱;“我”一定会暗下决心,将来要好好地报答母亲。在反复阅读、想象补白中,学生从悔恨、感动、幸福、决心等方面抒发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情感,这不仅仅是“我”对母亲的诉说,更是学生对母爱的重新认识,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就这样,我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搭建了情感抒发的平台,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了文本,让学生开阔了思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打开情感宣泄的出口,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通过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中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巧抓关键词语补白,引导学生在大胆、合理的想象中体验课文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个成语是“饱经风霜”,是用来描写鲁迅救助的那位车夫的。在教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又是什么样的。学生想象说:“这位车夫虽然年纪不过30来岁,但看上去却足有50多岁。又黑又瘦的脸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有的说:“这位车夫高高的颧骨,眼圈深深凹陷下去,眼珠充满血丝。干燥的嘴唇,裂开血口子。”有的说:“这位车夫脸枯瘦蜡黄,像霜打过的茄子。乱蓬蓬的头发像一把无序的稻草,上面蒙着一层灰。”
通过抓关键词语品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获得了语言的滋养,还能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发展。
小组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体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结合语文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与人生观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如《诚实与信任》一课,我从课题入手,首先理解“诚实”“信任”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先学的形式,在课文中找出表现“诚实”“信任”的相关句子,并指导学生通过“读”来体现“诚实”与“信任”,在“读”中回到课文的词句,回到课文的语言。在“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的讨论环节中,我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句进行拓展,说出自己的诚实与信任格言,并分享给大家听。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诚实和信任”。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阅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创设情境是小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情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我让学生阅读文本,反复体验公仪休、子明、管家的性格特征,并且在课堂上开展了角色扮演活动。在课文改编为剧本的情况下,学生就要充分考虑到人物的特征与性格以及在表演过程中如何体现。在表演时,要注重从人物神情与语气上体会公仪休对鱼的喜爱之情以及公仪休的见解和清正廉洁的品格。学生对人物语言与动作设计的过程,也是走进文本,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与表演,更深切地理解了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角色的所思所想,摸透了人物的思想脉动,对其性格特征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
大爱无声,教育无痕。语文要从教学走向教育,才能真正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