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发展阅读能力

2019-11-26 12:59嵇晶晶
文理导航 2019年36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小学

嵇晶晶

【摘  要】阅读不是一时的兴起所为,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坚持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作为生活、学习的一部分,才能从文学作品学会理解和鉴赏,感受到人文情趣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提升阅读能力。习惯是在不断的努力实践中养成的一种行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需要从阅读习惯抓起。

【关键词】小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博览群书,可以拓展人的阅读视野,活跃人的文思,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旨趣。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应从阅读中积累、感知、体验,应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所有这些能力的养成,必然需要从阅读习惯抓起,让阅读成就学生的发展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要关注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当前小学生阅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阅读能力是学生认读、理解、吸收及文学鉴赏等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顺应小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生缺乏阅读自主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阅读书籍似乎越来越少。在校内,有限的阅读时间,无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家中,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无视,也制约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二是教师在阅读指导上的缺位。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明确自身的引导角色,积极促进学生参与阅读。很多时候,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规定了阅读目标、任务,学生按照教师的预定计划去完成阅读,但这种阅读指导限于教师的一种指导模式,学生无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解读,甚至可能产生误解。课堂上教师的阅读指导,以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解释,难免会束缚学生的阅读思维。三是阅读量难以达标。新课改强调,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满足相应的阅读量要求。但事实上,这个阅读量多数情况下未能完成。通常,课堂上以教材阅读为主,课外读物为辅;在课外,则很少、甚至没有开展课外阅读。同时,在阅读内容上缺乏选择性,导致学生课外阅读盲目。对一些网络故事以及其他碎片化知识的阅读,不仅浪费了学生时间,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心理。学校与家庭未能形成有效合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导致学生阅读局限性,反而偏离了阅读目标。

二、从习惯入手,让学生受益于阅读

习惯的养成绝非朝夕之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需要从兴趣入手,引领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逐渐完善阅读设施,搭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制定优良的阅读计划,使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第一,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基础。没有兴趣的阅读,好比死读书、读死书。如此怎能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对哪些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从相关读物中推荐学生阅读。低段学生识字量少,但好奇心、想象力丰富,可向学生推荐图文并茂的绘本阅读,如《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昆虫记》等,使学生从这些绘本故事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为后续阅读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针对小学生爱表现、爱交流的特点,我们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对所读故事进行改编,从不同方向激励学生走进阅读。第二,注重阅读书籍的推荐,创设阅读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读物选择、推荐中,我们在班级设定读书角、班级图书传阅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书籍带至学校,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互相传阅,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通常,良好的习惯需要从一次次的行动中来培养。对于读书习惯,也需要制定读书计划,遵循读书计划,减少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小学生年纪小,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从制度和监督上,促进学生落实计划,践行阅读。如每周制定阅读什么书籍,在阅读后应写读书心得,以巩固阅读;在阅读时,对读到的有趣的故事,好的语句、片段进行摘录,写成读书笔记。阅读计划的制定要具备长期性,要让学生从计划中学会坚持,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平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计划,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每周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分享阅读的方法、体会,使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共同成長。

三、注重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内阅读,更要延伸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体验。很多学生喜爱阅读,但多青睐于漫画、小人书,这些读物虽然有趣,但却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感知力。同时,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很多学生凭自己的爱好选择读物,在阅读时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仅了解故事情节,未能认真、细致地品读文本,让课外阅读效率大打折扣。鉴于此,教师可主要从三方面来纾解。第一,结合学生学段,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课外读物相对较多,良莠不齐,如果仅凭学生自己去识别和阅读,可能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时,要立足学生认知实际,合理搭配、选择、规划符合学段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能从中获得滋养。三四年级的中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阅读习惯尚未养成,对此,教师可以为其推荐图文并茂的故事类书籍,减少学生对拼音读本的依赖。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少儿版的中国经典文学著作。第二,关注阅读方法的传授与指导。在课外阅读时,要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教师要参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了解哪些读物适宜快速浏览,哪些读物需要认真品味。对于书中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识读,也可以展开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或请教教师、家长协助,让课外阅读更加明确。平时在阅读方法上,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手脑并用,特别是对喜欢的句子、优美的词语、片段要进行积累、摘录。对不同读物,灵活选择范读、精读、通读方法,要每天规定阅读时间,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第三,注重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提升学生言语表达与写作能力。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增进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定期开展阅读活动,如读书交流会、读书分享会,好书推荐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言语表达力。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指导时,不仅要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还要强调对学生阅读意识的激活,使学生通过阅读增长知识。教师应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如开展默读比赛,以某一本书让学生进行默读比赛,看哪个学生阅读速度快,且记忆准确率高,以此促进学生阅读速度的养成;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阅读要与平时的练笔、写作结合起来,不能一味地阅读,还要在阅读中融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带着问题去阅读,启发学生从阅读中增进读写融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不是机械地背诵文句,而是要融入思考,从一字一句中去揣摩文思,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要注重阅读激励和引导,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能够自觉参与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将阅读作为一种习惯,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富足与快乐,才能增进学生阅读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娟.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伍岳.新课程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小学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