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誉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强调的是,阅读绝不是语文课堂的专利,在数学课堂中,同样少不了阅读。因为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很难准确、透彻地理解题意,更不会有清晰的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拥有数学的思考方式,让学生“读”出数学课堂的精彩和活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与思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途径。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富有很强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如果缺少阅读的环节,就很难把握其内涵,因为阅读是做题的基础,只有经过阅读,学生才能准确地剖析题目,获取清晰的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梳理题目中的关键数学信息,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以下4种课外读物的价格:《淘气包马小跳》45元、《夏洛的网》17元、《十二岁的旅程》54元、《我在为自己读书》38元。如果买其中的任意两本,付出100元,最多找回多少元?最少呢?题目出示后,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想到本题应从“找回的钱最多”、“找回的钱最少”入手,要保证付出100元后,找回的钱要最多,肯定是买了4本书中最便宜的2本,应该是《夏洛的网》、《我在为自己读书》,而付出100元后,找回的钱最少,肯定是买了4本书中最贵的2本,应该是《淘气包马小跳》、《十二岁的旅程》。透过阅读环节,学生们觉得尽管是任意买两本,但要满足问题中的要求,还是有技巧的。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发现了题目中关键的数学信息“最多”、“最少”,从而确立购买书的方案,形成解题思路,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数学化。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中如果没有问题的融入和引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方向,缺少学习的动力。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了给学生营造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描述问题时,会有意识地加入一些非数学语言。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储备,在阅读的基础上对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创造性加工,在变换问题句式的过程中,厘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超越。
在教学百分数的知识时,很多题目为了表述的方便,很多时候会省去“单位1”的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混淆,出现障碍。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题目的阅读,对“单位1”的取设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一件皮夹克,原价是388元,商家搞促销,先下降了10﹪,活动结束后,价格上调10﹪,现在的价格是多少?”这句话中涉及到促销时的价格和现在的价格,很多学生对“单位1”的判定,显得不知所措,无从入手。于是,教师让学生对句子进行扩展,“什么价格比谁增加了10﹪?什么价格比谁减少了10﹪?”学生通过阅读,然后变换分析,准确地找出了“单位1”,提升了学习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机械、生硬地阅读题目,而是在题目的空白处进行句式变换,让学生在变换的过程中,理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探寻出了正确的思路,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高了积极的保障。
数学课堂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外,更应该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绝不是简单地用眼浏览,一目十行,而应该是眼、口、手、脑等多重感官协调参与。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后,数学阅读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实效。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有心人,培养学生指读、边读边标注、画出重点词和关键句的习惯,提升学习实效。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出示题目:“王大伯用20根1米长的木棍,准备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一面靠墙,怎样围羊圈的面积才会最大?”题目出示后,很多学生受课堂中例题的影响,认为长和宽接近的情况下,面积最大,所以认为长5米、宽4米时面积最大,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题目造成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让学生圈出了题目中的关键词“20根1米长”“一面靠墙”“长方形的羊圈”,问题是“羊圈的面积才会最大”。学生们通过圈出的词句,知道了这道题目和例题存有本质的区别,这个长方形羊圈只有3面要围,且3面的长度之和为20米,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快理出了解题的思路,顺利地解答了问题。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学生出现错误时,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不仅要会听,而且还要会阅读、会思考、会创造,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
总之,数学阅读是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有效的突破口,是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发挥阅读的教育功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吸纳和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