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静
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会出现思维短板,甚至会形成错误,长期以往,必将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智力特点,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在他们思维的困惑之时,巧妙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顺着“脚手架”,探寻知识的本质,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呈螺旋上升的状态。前后的知识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后续的很多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入动手操作活动,将未知化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实现有效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吸纳和掌握新知。这样可以避免让学生进入散点式、片段化的学习困扰中,学会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这是学生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后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数字,分别是1、9、6、3、5、8、2,让学生依据因数的个数对他们进行分类。听了教师安排的任务后,学生们并没有急于分类,而是在每张卡片上写出了相应数字的因数,然后再进行分类。然后学生根据所写因数的个数进行了分类,一共分成三类:只有一个因数的数分成一类,有1;有2个因数的分成一类,有2、3、5;有2个以上的因数分成一类,有6、8、9。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很快判定出1是一个特殊的数,既不属于质数,也不属于合数。
上述案例,教师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巧妙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将复杂的概念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无形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了知识的模型,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抽象、复杂、深奥,而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样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不小的难度,影响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研究教材,立足学生知识理解的困难处,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表象,使学生自然地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进行单一的练习。而是让学生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一个大的长方体。在拼出长方体后,进行观察,所拼长方体的长、宽、高,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们很快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不一会便拼出了长方体。有学生拼成的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2厘米、高是2厘米,一共运用了12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有学生拼成的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是3厘米,一共运用了36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有学生拼成的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3厘米、高是2厘米,一共运用了18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们顺利地总结出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新知,巧妙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提升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性,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完美的,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教师在课前进行多么充分的预设,都无法避免学生错误的发生。其实,面对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面对错误的态度,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搁在一旁,进行冷处理。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找出错因,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产生顿悟、自省,找出错误的根源,进而进行修正,掌握知识的本质,避免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练习:用两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题目出示后,很多学生列出的算式是:4+3=7(厘米),7×2=14(厘米),14×2=28(厘米)。不能发现,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陷入了认知困惑,并没有能够把握题目的实质。教师没有直接指出,而是让同桌两人用数学课本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立即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在拼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原先的算法是不正确的,可以拼成两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也是不一样的,应该先判断出所拼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才能进行计算。
上述案例,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全盘拖出,而是适时地引入动手操作活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积极的情感,掌握知识的本质。
总之,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理解的障碍处引入动手操作,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思维更顺畅,理解更深刻,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让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