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
摘 要: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即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实施有效教学为研究目的,通过观摩、分析、评价、探究等方式,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高。
关键词数学思想;重复;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A,Q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200-01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集合思想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学生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感知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知识出发,创设接近生活的问题情镜,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综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生借助教具直观体会数学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猜测——思考——操作,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学生有笑、有思考,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家学习方法。本节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的:
一、创设问题情镜、激发探索
《数学广角-集合》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为了准备这一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想了几种开课方式,最终选择用孩子喜欢看的一档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课堂一开始,以脑筋急转弯导入:通过提问“这个节目当中既有一对父子又有一对父女可为什么是三人?”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大胆地去思考、猜测,从而推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复问题,意见统一得出结论:一个人代表两个身份,即是妈妈又是女儿,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体现生活,直观领悟重复现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本课的教学研究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所以在课堂中先创设了一个熟悉的课堂情境,初步感知重复现象,再选择素材——符合校园体育活动孩子们参加跳绳比赛和踢毽子比赛,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學习的主人。本节课创设了一个学生活动:两个呼啦圈,让语文小明星、数学小明星分别到相应的圈集合,其中有一个学生既是语文小明星又是数学小明星,他到底站哪?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们讨论、操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脑海中形成韦恩图的空间图像。
四、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请学生算算一共用多少人,从而出现了学生算的人数与老师调查的人数不符,出现了认知冲突,就此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激发了探究欲望,接着我安排了时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新梳理重复名字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巧妙的设置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到韦恩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充分交流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从上面的充分感知中,再到算法的引出,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整节课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
不足之处:
1、课堂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操作体验,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回答问题,导致时间不够用,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多做、多展现机会,是自己下一步需要学习、摸索的问题。
2、备课中过程中,备学生的环节没做好,高估了孩子们对动物的认知水平,导致习题不能顺利完成。
3、教学放手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