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
【摘要】作者所在的学校处于三市交界处,由于人口迁移、婚姻、社会活动等原因,造成学生的语言多种多样,是典型的方言地区。这些历史、社会的原因给普通话的教学、推广及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的障碍。文章对如何提高方言区学生朗读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方言区;正音;朗读活动;朗读能力
我镇地处三市交界处,由于人口迁移、婚姻、社会活动等原因,造成我镇语言多种多样,是典型的方言地区。这些历史、社会的原因给我镇普通话的教学、推广及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的障碍。我镇中心学校非常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并结合小学语文新大纲中明确指出的“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的目标,在全镇开展“提高方言区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笔者积极投身到这项活动中,不断探索,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标准的普通话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说出来的话要想让别人能够正确理解,首先语音要正确。虽然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但最突出的分歧还是在语音方面。所以,要提高方言区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要重视语音的训练,换言之就是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可见,方言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正音是第一位。
第一,声母、韵母教学发音一定要规范,拼读要得法。要做好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苦练基本功,深入研究、体会、琢磨声母、韵母的发音。对于发音,教师要做到既能口头讲解字母发音方法,又能准确示范,使学生的模仿与内化相结合,使学生发音标准、顺畅。在拼读方法的指导及拼读训练上,要多练习,多对比,多体会,避免发音生硬、发涩。例如读qiān(千)时要注意擦音;读guǎng(广)时要注意发音时的嘴形;读shàng时可与shèng区分——shàng(上下)、shèng(胜利)。此外,方言区教学还需特别注意翘舌音zhi、chi、shi、r与舌尖前音z、c、s的区别。
第二,要注意文中多音字及一些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一个字有多种读音,称为多音字。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辨别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多留心,多查找,多积累,养成良好的识字、辨字的读书习惯,这方面的困难会迎刃而解。有时候还可借助一些窍门帮助记忆多音字,如编顺口溜:“划(huá)划船划桨划不来,我就划火柴;计划(huà)谋划很划一,划款划分划时代。”
第三,重视异读词、轻声词、儿化、变调等的规范。在异读词方面,我们要稍加注意的是读书音与口语音的区分,如“熟”shú(读书音)、shóu(口语音)。轻声词在普通话里大量存在,语气词“吗”“呢”“啊”,助词“的”“地”“得”“着”“了”“过”都应该读成轻声。在一些双音节和多音节里,也含有读轻声的音节,如“玻璃”“房子”“舌头”“喜欢”等。轻声音节的发音特点是短而弱,它的调值取决于前一个音节的声调。轻声词的存在,对于表达意义,加强语言的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音韵效果有一定积极作用,在朗读中一定要注意。儿化中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如花儿(huār)、鸟儿(niǎor)。读好儿化词,可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在变调中,上声的变调最为突出。此外,还要注意“一”和“不”的特殊变调以及在口语中ABB和AABB两种形式的变调,如沉甸甸的“甸”读diān,不读diàn。
总之,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注意正音,读起来才能准确、流利,熟练了,就能朗朗上口。
二、加强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朗读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朗读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有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想读,喜欢读,才能用心去读,才能把文章读得入文、入情。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一,示范展示。通过教师的示范、优秀作品的展示(或典型的课文录音)陶冶学生性情,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二,榜样激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通过讲述一些朗读、演讲名家的成功例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
第三,鼓励机制。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强化朗读兴趣。
第四,经常进行朗读比赛,运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的方法,测评、比较、交流朗读效果,并使之产生“名人效应”。
其次,打好朗读的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特别是不读破句子的训练要加强,因为我们在读汉字文章时,眼睛里看的是一个个的字,而脑子里要把它们切分成为一个个的词,切分对了,才能读得通顺,才能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在现实中,经常会有些学生不能恰当地切分句子而对字词、句子不能理解,更不用谈体会感情了。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如果一个学生能流利正确地朗读文章,就说明他已具备了初步的朗读能力。
最后,加强朗读方法指导,强化技能训练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在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朗读方法及基本功后,教师要将引读、范读等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
第一,重视范读。范读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很好地、直观地帮助學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范读,可以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文章语调的欢快、低沉、高昂、平缓,很好地让学生遵循。再加上模仿是儿童的天性,通过长期的模仿,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就能形成知识的积累,那么朗读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恰当地范读,使学生很快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动、兴奋、自豪,在朗读时就能快速入情入境了。
第二,正确把握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并进行强化训练。只有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把文章朗读好,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停顿、速度、语调、重音等手段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A.语调。语调即说话的腔调,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这个字,念得短一点、长一点、轻一点、重一点、低一点、高一点等,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态:坚定、犹豫、轻松、沉重、悲哀、高兴……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如《桂林山水》的基调是比较轻快的。
B.语速。语速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速度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决定。一般来说,表现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应视具体句子而定。如《凡卡》一文中,回忆山村美景的部分要读得轻快些。
C.重音。重音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需要突出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突出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根据出现场合的不同,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比如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D.停顿。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具体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切分停顿,又要注意文章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顿。比如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意义,可以不按标点停顿而延长和缩短停顿时间;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
第三,读进去,读出来。也就是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意思,准确体会其思想感情,经过感悟、消化后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有时还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感情。例如朗读第12册课文《詹天佑》第二自然段,要先了解当时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侵占,才能在这段中读出愤怒之情。
第四,指导要点中要穴。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发现学生朗读不到位、不符合要求时,应积极引导学生释义悟情,从而把课文朗读好,而不能简单地提醒“要注意读出感情”等就算了。例如,有些学生甚至老师在朗读一年级《轻轻地》时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很大声,他们都忽略了深层的东西——“我”和妈妈对爸爸的关心、爱护。因为爱,所以“轻轻地”。所以要读好“轻”以及一系列的动作——“妈妈起床了,很‘轻很‘轻……”
总之,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多注意变换朗读的形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去掉烦琐的分析,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巩固朗读成果,激发学生斗志
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后,教师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的朗读方法得到进一步巩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结合研究活动,笔者经常组织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重点段落会让学生比赛读;有时会分角色读;有时还分小组比赛读。既有集体朗读竞赛,又有个人朗读竞赛,通过一系列的朗读比赛,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此外,在班级之间也经常举行朗诵比赛,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通过开展朗读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斗志,巩固学生的朗读成果。
【參考文献】
[1]胡香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06):194.
[2]陈健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广西教育,2009(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