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智辉
摘 要:短跑是田径运动中十分重要的项目之一。在中学生短跑运动训练中,要发展短跑技术,必须对短跑的每个技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本文通过对短跑途中跑腿部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的规律、解剖学原理对此项技术进行分析,对30名中学生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对中学生进行短跑运动训练中,身高150~160cm的中学生,以步幅1.41~1.44m,步频3.9~4.1步/s,后蹬角度40°~41°,前摆幅度78°~83°,100m跑的成绩最佳;身高160~170cm的中学生,以步幅1.55~1.60m,步频4.2~4.4步/s,后蹬角度42°~43°,前摆幅度83°~90°,100m跑的成绩最佳;身高170~180cm的中学生,以步幅1.75~1.80m,步频4.5~5.7步/s,后蹬角度44°~47°,前摆幅度95°~100°,100m跑的成绩最佳。根据实验结果,制定中学生短跑技术训练对策,为提高短距离跑的运动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短跑 途中跑 后蹬 前摆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046-04
在田径运动中,通常把短跑理解为:人们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在田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快跑完者为获胜者的项目。然而腿部后蹬与前摆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动力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短跑途中跑中腿部后蹬与前摆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技术训练策略,提出短跑运动系统训练的思考建议,为运动员系统训练的合理安排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提高短距離跑的运动成绩。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生的短跑途中跑中腿部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为切入点,对中学生短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提高训练质量和短跑持续发展的探索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研究意义主要如下。
(1)通过对中学生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结合实验结果,对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提高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提出发展建议,提高训练质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身高为150~180cm,年龄为12~18岁的中学生。
研究方法:实验法,对30名中学生进行训练测试。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找出适合中学生训练的方法。
3 短跑途中跑腿部后蹬与前摆技术的概述
3.1 后蹬技术动作
3.1.1 后蹬技术的概述
当身体的重心超过支撑腿的落地点后,身体继续保持向前移动的状态直到脚离开地面的瞬间,这一时期称之为途中跑的后蹬阶段。
3.1.2 后蹬技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途中跑的技术也随之不断的变化,当今的途中跑技术相比于以前的技术有所不同。现在的比赛跑道比以前的比赛跑道弹性较好,摩擦阻力比以前的要大,所以,在后瞪跑的过程中,不能像以往一样过分强调后蹬,否则会造成向上的力过大,人跑起来就像在跳一样,力量都往上走,从而影响向前的跑动速度。
后蹬力量主要来自于踝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的摆动动作, 各个关节活动的作用大致相同, 踝关节大约72J、膝关节大约73J,髋关节做功大约65J,可是它们运动时产生的时间不相同,人体垂直角度与后蹬腿的幅度大约为48°,短跑运动员在途中跑过程中,上体躯干前倾大约在10°,这就要求运动时,当脚掌着地后,我们的髋关节要积极的向前顶。实际上在途中跑中蹬伸腿与摆动腿的角度大约在105°之间,人体重心线与摆动腿约成100°的夹角(见图1)。
3.1.3 后蹬时肌肉工作分析
后蹬时骨盆以髋关节为轴稍微前倾并向左右侧肌肉旋转,参加的原动肌是腹内外斜肌的上固定及臀中肌的近固定情况下完成的向心工作,这时的后蹬是通过踝关节屈,膝关节伸、髋关节伸完成的。踝关节拓屈,参加的肌肉有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在远固定的情况下完成的。髋关节伸,参加的肌肉有:臀大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大收肌在远固定的情况下完成向心工作。
3.2 前摆技术动作
3.2.1 前摆技术的概述
前摆动作则以支撑腿蹬离地面的瞬间,通过大小腿的折叠后向前摆动,膝盖抬起积极往前送,直到大小腿的展开落地的瞬间为之前摆阶段。
3.2.2 前摆技术分析
在支撑腿离地后就立即折叠,并在膝关节的带动下积极前摆,进入前摆阶段,这个阶段是影响步幅的阶段(见图2)。在跑动中,大腿要积极用力前摆,需要有一个向前的送髋动作(见图3)。
3.2.3 前摆时肌肉工作分析
摆腿从蹬离地面开始大小腿折叠前摆,这时骨盆以躯干腰椎为轴,在近固定情况下左右旋转的原动肌是腹外斜肌及腹内斜肌。前摆高抬腿时,髓关节屈,骼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和趾长肌在近固定条件下完成向心工作。
3.3 后蹬与前摆的相互衔接
前摆要带动同侧髋向前,后蹬时要求后腿充分蹬伸爆发用力,后蹬角较,幅度大,速度快,积极主动。
上体稍向前倾,后蹬时充分蹬伸,最后以脚趾蹬离地面,前摆时屈膝前摆,然后大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积极着地,两臂与下肢动作协调配合。
因此,对摆动腿来说,充分利用支撑腿的反弹作用力,充分发挥膝关节、髋关节的灵活性,须做到以下两点:(1)增加摆动幅度,提高转动惯量与频率,把握好支撑腿在蹬地时的爆发力。(2) 上体不要向前倾斜要保持正直,两臂前后要快速摆动起来,两只脚相互交替的着地点要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保持高步频的状态下,摆动腿的同侧骨盆绕髋关节做侧向转动以增大步幅。从上述分析中知道:当原动肌充分收缩时,被动肌会相对被拉长。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肌肉的初长度——在其弹性限度内,初长度越长,收缩时的力量就越大,否则相反。
4 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的实证研究
根据身高,把30名中学生分成3组,进行100m短跑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身高150~160cm的中学生,以步幅1.41~1.44m,步频3.9~4.1步/s,后蹬角度40°~41°,前摆幅度78°~83°,100m跑的成绩最佳;身高160~170cm的中学生,以步幅1.55~1.60m,步频4.2~4.4步/s,后蹬角度42°~43°,前摆幅度83°~90°,100m跑的成绩最佳;身高170~180cm的中学生,以步幅1.75~1.80m,步频4.5~5.7步/s,后蹬角度44°~47°,前摆幅度95°~100°,100m跑的成绩最佳。
5 结果分析
5.1 后蹬阶段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证研究分析看,后蹬腿与人体垂直角度一般为 47°较为合适,从后蹬腿蹬伸的局部观看,如果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肌肉的继续收缩使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角度还能继续增大,所产生的后蹬力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能克服空气阻力,后蹬腿的继续后蹬为有效后蹬;如果后蹬腿只是膝关节肌肉收缩使膝关节角度增大,而膝关节、踝关节肌肉的收缩已达到了最大的缩短程度,后蹬腿的继续后蹬对人体运动无任何动力效应,后蹬角度在36°~47°的范围内,随着角度的增大,速度也随之加快。
5.2 前摆阶段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证研究分析看,摆动腿与人体重心线成 100°的夹角较为合适,前摆技术时骨盆以躯干腰椎为轴,在近固定情况下左右旋转的原动肌是腹外斜肌及腹内斜肌。前摆高抬腿时,髓关节屈,骼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和趾长肌在近固定条件下完成向心工作。从上述数据看,前摆幅度在70°~100°的范围内,随着幅度的增大,速度也随之加快。
6 结论与建议
6.1 結论
(1)从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步幅1.75~1.8m,步频4.5~5.7步/s,后蹬角度44°~47°,前摆幅度95°~100°,100m跑的成绩最佳。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合理的设计训练计划。
(2)短跑途中跑后蹬与前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训练中应重视动作技术的系统观和整体观,这将对提高跑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针对中学生运动员的特点和训练水平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做到与现代短跑技术的变化发展紧密结合,重视发展运动员瞬间爆发力素质,提高加速能力的训练指导思想,为创造优异的短跑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6.2 建议
针对学生在短跑途中跑中出现的前摆、后蹬不充分等技术难题,偿试着运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6.2.1 摆动腿拉橡皮筋摆动练习
我们借助橡皮筋进行练习,将橡皮筋系在脚踝上,脚跟提起来,当摆动腿做快速摆腿练习时,橡皮筋向后牵拉,因此我们要不断的重复进行此动作练习。前摆时支撑腿不能弯曲要伸直,摆动腿摆动到水平高度时,脚踝绷直使小腿下垂向下做扒地动作,在摆动腿处于基本垂直时,支撑腿可以作微微屈膝的动作。从而进行双脚交换更替蹬与摆练习。
6.2.2 车轮跑练习
上体保持正直,摆动腿大腿迅速向后折叠,折叠角度要小,大腿高抬前摆,小腿随跑的惯性顺势向前上方伸出,下压时前脚掌积极着地,膝关节要放松,支撑腿要微曲。
6.2.3 后蹬跑练习
我们在做后蹬跑时要:上体前倾的角度与地面角度大约成80°~85°角,摆动腿要屈膝前摆。大腿积极下压,小腿自然放松,后蹬时膝关节保持在155°左右。
6.3 研究展望
(1)短跑是各项目中的基础项目,而短跑中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一个技术环节分析是十分复杂的,本文仅从短跑途中跑中腿部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进行研究分析,而对途中跑中髋、膝、踝关节肌肉并不深入,有待加强研究。
(2)由于资源的局限,实证研究实验具有代表性,但不够广泛,这是今后研究工作应该克服的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 遆海丽.优秀运动员短距离途中跑以摆促蹬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群文天地,2012(14):239.
[2] 杨东锋.短跑运动员百米起跑及起跑后进入途中跑的衔接技术分析[D].山西大学,2005.
[3] 谢威.浅谈短跑运动员对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的掌握[J].青岛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2008(24):198.
[4] 张武军.短跑摆动技术练习手段设计与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5(2):33-35.
[5] 孙雪峰,范汝清,商荣,等.提高短跑运动员后蹬工作距离的训练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5):89-90.
[6] 许耀球.田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7] 文超.田径热点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8] 李高,米亮.短跑途中跑的技术动作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3):302-303.
[9] 卢刚,宋旭.对单腿前摆后蹬跑的科学性研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8,19(3):56-58.
[10]何爱红,吴玮,鞠年群.短跑途中跑摆动腿动作技术对速度影响的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94-98.
[11]黄桥贤,林卫华.探讨建立短跑途中跑后蹬、摆腿、着地缓冲的合理技术模式[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6):32-33.
[12]骆建.论100m途中跑后蹬腿和摆动腿的结构特点与后蹬技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1):29-33.
[13]刘涛.田径短跑摆腿技术的训练手段探析[J].运动训练学,2012,2(14):16-17.
[14]文超,张贵敏,张思温,等.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15]周永奇,吴兆红,赵海波.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