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明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67—01
当前高考中的语文科目,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大量的试题。在此情况下,要想让学生提高分数,教师就不得不考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做呢?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精于专而博于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加上信息的融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文史哲融汇贯通,还要文与理、工、医、农的互相渗透和贯通。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所选材料的来源不再限于人文科学类文本,更多选自自然科学类,教师如果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训练才能得心应手。比如,我们前一次考试,在语言运用题目中,有这样一道题:“仿照下面示例,利用所给材料任意组合两句话。”材料中有“屈原、岳飞、白居易、沈括、杨靖宇、袁隆平”這六个人。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分类表达,究其原因,他们不了解沈括和杨靖宇的身份,充分暴露出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历史知识的贫乏。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学习,拓展知识面,还要在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于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才能应对新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教学。
二、 善于问而巧于启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事半功倍,反之,就会在乏味的问答中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言下之意就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最后才去启发他们。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转换思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和它相关的几个小问题。比如,想问一篇文章的主旨,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思想内容、写作意图等,并在关键处进行巧妙启发,捅破窗户纸。学生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全文的主旨也就明白了。
三、 庄有度而谐于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老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在“庄”(即准确鲜明、简洁明了、逻辑性强)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机智幽默的语文教师往往能使课堂妙趣横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高效课堂。如,赏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时,有的学生对偏义复词“作息”容易理解错,教师故意译成“兰芝从早到晚辛勤地工作和休息”,引来一阵哄堂大笑,马虎的学生也在笑声中得到善意的提醒,此后出现同类错误的几率明显减少。教师幽默既调动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有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适当幽默一把,偶尔看到有人睡觉,调侃说:“看到你在我的课上睡得香,我就不担心失业了,大不了改行去给人治疗失眠症。”在一阵嬉笑后,学生又投入到学习中。当然,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做到庄谐有度 。
四、 植于根而假于物
语文课本和《新课标》是语文教学的“根”,但单纯借助这两样东西已经远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它集图、文、声、像并茂,能直观地创设情境,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多媒体能把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析、掌握和巩固,做到举一反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使课堂容量最大化,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与拓展。比如,在讲《蜀道难》《游褒禅山记》等文章时,在配乐朗读中感受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领悟只言片语中饱含的深厚情感;有关地理常识的一些精美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增进理解,获得广博的知识。信息化环境下的这一堂“大语文”课 , 容艺术、地理、自然、数学等为一体,不仅弥补了教师专业知识的短板,还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教无定法,定要得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眼中有活,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知识储备,提高业务能力,切切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就能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使学生在新高考中完美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