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吕 林海
[摘要]混合式教学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使用SERU调查问卷,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信息化教育学情进行了数据分析,获得以下三点发现:(1)学生的混合式学习倾向占比接近于传统课堂学习倾向,为30%;(2)当前课堂教学支持工具仍以office工具为主,而学生期望教师能够使用其他更加丰富的在线教学支持工具;(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因子,但目前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一般。基于此,提出加大宣传混合式学习的理念和内涵,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建议。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教学有效性;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5-0008-080引言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放的教学模式、交互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都对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发布,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不断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一时间,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纷纷把研究重心转向网络化教学和智能化教学,以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然而,当研究与实践的热潮褪去之后,人们开始回归理性,试图为信息化教育正本清源。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不禁发出一系列疑问:学生在线学习的浪潮是一件充满积极意义的事情吗?它会取代传统课堂吗?教师们应该为了保护传统课堂而与之抗衡吗?等等。众多研究表明,在线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1]。正如舒尔(Shuell)所言:“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卷入学习活动之中,且这种学习活动最有可能导致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2]
那么,师生心中的理想模式又是怎样的呢?有研究曾对近1 600名教师就“未来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学方式”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位居榜首[3]。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提出恰恰顺应了教育信息化浪潮,它并非横空出现,而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实践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早期的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与我国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积极性,因此这一理念迅速在国内受到了追捧,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与此同时,一系列在线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大高校纷纷与国内外学习平台合作创建在线课程。然而,随着实践和应用的深入,该模式的弊端正逐渐显露出来:知识学习碎片化、缺乏互动讨论、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在此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理念应运而生,它为教与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强调将面对面讲授式课堂和线上学习相结合,借助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4]。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
通过文献梳理和归纳,笔者发现当前围绕“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可总结出以下三条发展脉络。(1)围绕混合式教学进行理论探究和内涵界定,这部分研究多来源于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早期引入阶段,聚焦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2)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具体课程进行案例研究,这部分的研究开始脱离理论讨论,逐渐关注实践应用,并基于国内外信息化技术和各种软硬件产品(如Blackboard、Coursera、雨课堂等)进行具体的课程案例分析[5,6]。在此阶段,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角度界定和关注混合式教学,并尝试探索技术与课堂融合的有效路径。(3)围绕混合式教学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在这部分研究中,除了对混合式教学实施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外,还有不少研究开始关注其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围绕教师、学生、教学支持系统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但是并未展开更加复杂的数据分析[7]。总体来看,目前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已逐渐从理论探索走向应用实践,而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也终于从技术维度落到了学生视角,他们开始关注混合式学习带给学生的体验、改变和收获[8]。那么,当前高校混合式教学实施现状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又有哪些因素影响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做出进一步探索与分析。
1研究设计
1.1研究框架和问题
世界经合组织(OECD)曾提出一个电子商务分析框以分析行业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包括准备度(Readiness)、应用度(Intensity)、影响力(Impact)三个维度[9]。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教育变革方式,本研究将借鉴 OECD 的框架对其进行分析。其中,准备度主要包括学生的态度倾向和教师的能力准备;应用度主要包括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水平和模式等;影响力主要包括混合式教学的成效,如学生评价、教学有效性和影响因素等。基于此框架(见图1),本研究的具体研究问题为:(1)在混合式教学准备度上,大学生的混合式学习倾向如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何?(2)当前高校各类在线工具的应用情况如何?(3)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图1混合式教学现状研究框架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依托南京大学所参加的大型国际调查项目SERU(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进行,调查采用网络普查的方式。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太短,各方面的学习经历感受尚浅,因此,课题组将调查对象限定为南京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数据筛选之后,共获得有效样本2 454个,其中,二年级学生占38.9%、三年级学生占35.6%、四年级学生占25.5%;男生占54.2%、女生占45.8%。总体而言,样本在年级或性别上分布较为均匀。
1.3研究工具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SERU)旨在分析学生的本科学习经历与生活状态,从而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生成院校规划和教育决策提供经验证据。本次调查工具在以前问卷版本上稍作改变和调整,如加大了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调查。考虑到当前信息化教学的盛行以及各界不同的争论,本研究将选择信息化教学模块进行重点分析,主要基于各类在线教学支持工具和学习管理系统以获悉当前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
1.4数据分析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利用SPSS.19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除了对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外,本研究还使用了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探索。其中,因子分析主要用于提取调查中各个量表的因子;方差分析主要用于探究学生各种混合式学习体验在性别或年级方面的差异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则用于探讨不同应用因子对于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2研究发现
2.1准备度
1) 学生的混合式学习倾向。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课堂配合、适应和融入,进而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当被问及混合式学习倾向时,大部分学生持中立态度,占比为38.7%;而倾向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占比不分上下,各占约30%。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教学应用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学生的混合式教学习倾向在性别(t=0.752,p>0.05)、专业(t=0.344,p>0.05)和年级(F=2.16,p>0.05)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混合式学习倾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特征。
2)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织者,他们的教学能力、态度、方法以及人格魅力等特质对混合式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针对该量表的7道题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删除不合适题项后(另一成分因子的信度极低),量表整体信度系数α为0.855。该量表最终获得一个因子,根据题项设置,本研究将其命名为“信息化教学能力”。
问卷采用四分制量表,依次为“从不”“有时”“经常”和“总是”。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教师使用合适的技术(2.63)以及足够的技术来执行课程教学(2.62)两个方面的认可度较高。然而,在“教师对课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提供足够的培训”上,学生评分较低,均值仅为2.12,73%的学生反映教师从不或很少进行培训。最后,在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影响上,仅30%的学生反映影响较大。可见,信息化教学并没有给传统课堂带来多少改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尚未达到学生的期望。
2.1应用度
比慕课崭露头角时所提出的让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性口号,慕课的发展现状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一边是慕课的轰轰烈烈,一边是传统教育的依然按部就班。而混合式教学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它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呢?接下来,本研究将围绕在线课程的开设现状、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在线教学支持工具的应用展开讨论与分析。
1) 在线课程开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课程作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和传统课堂一并服务于教学目标,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表3可以看出,一半的学生表示院系并没有引入任何在线课程,36%的学生表示院系开设有1~3门课程。总体来看,当前在线课程在各院系的覆盖率仍保持较低水平,目前还没有较大范围的投入建设和应用。此外,在学科分布上,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线课程的开设数量在不同学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10.380,p<0.05),具体表现为:理工科开设的在线课程数量高于人文社科。
2) 学习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学习管理系统集教学、学习与管理功能于一身,不仅能够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10]。当然,它不仅仅局限于完全在线的网络教学,同时也支持面对面教学。数据统计发现,使用过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简称LMS)的学生占比为34.3%。早在2006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00 余所高校中,使用学习管理系统的比例为33.3%[11]。不难发现,十多年来,学习管理系统在日常课程的设置比例中并未有太大变化,它们依然处于辅助性、补充性、工具性地位。
3) 在线教学支持工具使用统计及学生期望。在线教学支持工具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托,而各类工具的有效使用更是混合式教学得以成功进行的重要保障。通過了解当前课堂中教师对在线工具的选择倾向,加以对比学生内心对教学工具的使用期望,以期能够促进教学支持工具使用的一致性,从而真正达成师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和共识。
在教学支持工具使用方面。这部分问卷采用五分制量表,依次为“从不”“有时”“较多”“总是”以及“无法确定”。其中,本研究主要统计了“较多”和“总是”两个选项的百分比。在学生期望方面,该部分问卷也采用五分制量表,依次为“不使用”“更少使用”“正常使用”“更多使用”“无法确定”,本研究主要统计了选择“更多使用”这一选项的百分比。
从图2容易发现,当前课堂中运用的教学工具仍以Word、Excel和PPT为主,其中PPT使用占比高达84%,而开放性课程软件和标记使用频率较低,不足10%。这意味着尽管如今课堂引进了各种多媒体技术,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满堂灌式的教育,课堂由原来的“粉笔+黑板”转向“计算机+大屏投影”。正如一些研究所批判的“这不过是从老师的‘口述式灌输转化为技术式的‘多媒体式灌输灌”[12]。那么,学生期待教师更多使用的在线教学支持工具有哪些呢?通对比可以看到,42.7%的学生期望可以更多使用校园外免费提供的课程内容资源,近40%的学生表示希望增加学习管理系统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期待减少Office工具的使用。这些来自学生的心声,恰恰说明了他们已疲于轰炸式教学,希望获得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地位。
图2教学支持工具使用现状及学生期望统计
2.3影响力
1) 学习管理系统使用评价。在学生评价部分,该量表主要测量学生在使用学习管理系统过程中(如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完成作业等)对其学习结果、收获的评价与判断。问卷采用六分制量表,依次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部分不同意”“部分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其中,该部分调查数据主要筛选出选择“使用过LMS系统”的学生。从表4中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使用过学习管理系统的学生对其认同程度较高,均值普遍高于3.5。其中,学生对“使用LMS利大于弊”的评价得分最高,约1/4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同伴交流和信息传递上评价得分最低,接近一半(分别为41%和45%)的学生认可度较低。笔者认为,这恰是当前互联教育的薄弱之处,即只能实现人与信息间的单一交互,无法达成智慧、情感、态度的交流;同时,师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往往具有滞后性,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回复与反馈。
2) 混合式教学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混合式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发展和改变。该量表为六分制量表,依次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部分不同意”“部分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通过表5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认可度普遍较高,均值落在[4~4.5]区域。其中,在“使我更好地为未来教育做准备”上,选择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学生占比最高,高达48.5%;在混合式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和促进学业发展”上,学生的认可度也较高。然而,关于混合式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仅36%的学生对此表示同意。结合实际深入地思考,该结果能够说明,技术虽然使得课堂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但是尚未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融入。
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索了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从表6的分析结果来看,该回归模型中的F值显著,各个变量可以解释变异量的18.5%,Durbin-Waston值为1.967,处于[1~3]这个优值域内,且接近2这个完美值,说明残差间相互独立。模型的多重共线性的统计结果表明,各个自变量的容忍度的值处于0.59到0.98之间,方差膨胀因子(VIF) 的值处于1.02至1.68之间。根据容忍度的宽标准为小于1和方差膨胀因子的严标准为不大于5,可以看出,本模型基本不存在很强的共线性问题。就“准备度”和“应用度”各因子而言,影响混合式教学有效性最大的因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其次为“office工具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变量为反向影响因子。相反,其他在线工具的使用,如标签、LMS系统等对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则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网络课程开设的数量”对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并不显著,即在线课程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起关键性作用。从输入变量来看,年级和性别对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无显著影响,而学科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理工科的学生比人文社科更高。笔者猜测,这与前文中的分析结果“理工科学生的在线课程数量比人文社科开设更多”相关。
3结论和建议
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中,各界对在线课程、数字化教育的评价褒贬不一。同时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教育者们也逐渐摸索出一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即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结合使用线上线下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本研究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切入,围绕我国高校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得出以下几条基本结论。
1) 在准备度上,学生的混合式学习倾向占比与传统面对面授课几乎持平,为30%。另一方面,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尽如人意,如在“提供合适的培训”和“使用技术成功影响学生”上得分较低。
2) 关于在线支持工具的使用统计,目前仍以office工具为主,然而学生期望其他在线支持工具使用频率增加。同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ffice工具的使用对混合式教学有效性存在显著的反向影响。
3)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因子,而在线课程开设的数量对教学有效性无显著影响。
事实上,混合式教学并非技术与课堂的简单叠加,它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与传统教学的碰撞和融合,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给出进一步的讨论和实践建议。
从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态度来看,混合式教学将在未来课程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传统课堂环境下,大多教室往往呈现这样一番情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则坐在台下忙着记笔记,抑或面面相觑,以保守课堂学习行为为主[13]。正如Sachdev所指出的,在东方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中掌握著话语权,学生属于从属地位[14]。而这种教学模式一直为国内外所诟病,怀特海对此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单向的知识传输带给学生的将是“呆滞的思想”[15]。可见,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自主性的混合式学习理念将会对传统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推动教育思想的革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持混合式学习倾向的学生比例与传统课堂接近,但仍然有40%左右的学生保持中立。笔者认为,这部分学生长期浸润在传统课堂模式下,他们对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还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教学能力上,当前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认可度并不高,他们认为,技术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积极的影响,如促进学业发展和思想的交流。这与前人的研究发现不谋而合,即绝大多数教师是在开展促进型混合式教学,即以在线学习作为课堂面对面教学的补充,在线学习不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7]。笔者认为,一方面,正如前文所发现的,当前课堂中的媒体技术仍以PPT为主,技术的介入并未从根本上撼动灌输式教学的地位,因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这可能源于教师对混合式教学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和研究,尚未及时扭转长期的教学习惯。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混合式教学,除了需要了解师生们对混合式教学的态度、能力准备外,学校更需要帮助师生们做好混合式教学的准备工作,通过加大宣传,使师生真正了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使其真正融入日常教学,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从学生对在线教学工具的使用期望来看,他们期望更加丰富的媒体和技术应用,减少office工具的使用,比如,不少学生期待学校提供更多的免费课程学习平台、学习论坛等。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资源已不再具有稀缺性,学生们获得了极大的自主选择性,他们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相反,通过在线课程的学习,他们能够了解更加丰富的、具有前沿性的知识信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批判了这些学习平台在信息交流和传递反馈上的不足。可见,尽管互联网能让人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检阅各类丰富的资源,但当前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仍然仅满足于人与技术的单一互动关系。在这种情境下,技术与教学尚未达成众人所期望的深度融合。而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需要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核心仍是教育。那么,教育作为一种“激发”和“双向的传递”,如何在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将落脚点放到学生身上呢?众多研究表明,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的体验、收获与教师的“教”紧密相关[16,17],而这与混合式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即在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18]。正如本研究回归分析所发现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建议,学校应重点建设一批质量高、学科优势强、影响范围广的在线开放课程,帮助每个任课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理念、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努力创设“人—技术—人”的融合性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朝晖,王达诠,陈名弟.基于知识建构与交互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8):33-37.
[2] RAMSDEN P.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2003:11-13.
[3] 朱雪梅,雷颉.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4):4-7.
[4] 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5] 赵冬梅,尹伊.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实践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9):41-44.
[6] 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73-80.
[7] 郑静.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48-52.
[8] 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5-26.
[9] OECD.OECD Factbook 2009: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tatistics[M].Paris:OECD Publishing,2009.
[10] 张汉玉,穆肃,任友群.学习管理系统的社会性交互功能比较——基于对Blackboard、Moodle、Sakai的调查与使用体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38-44.
[11] 赵国栋,黄永中,林莉.高校课程管理系统的选择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1):66-70.
[12] 敖谦,刘华,贾善德.混合学习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3):122-126.
[13] 陈鑫,吕林海.通识课中学生沉默课堂学习的类型及特征分析——基于南京大学的实证研究[J].教学研究,2017,40(5):5-12.
[14] ADAM J,ITESH S.Beliefs about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J].Language and Education,1998(12):273-292.
[15]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9.
[16] 龚放.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J].江苏高教,2012(1):1-4.
[17] 梁慧云,吕林海.“拔尖计划”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参与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研究[J].教学研究,2019,42(2):1-8.
[18]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0-16.[责任编辑马晓宁]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from learners′ perspectiv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N University
CHEN Xin,LV Lin-hai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China)
AbstractBlended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Through the SERU survey,using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Results show that:(1)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blended learning tendency is close to that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accounting for 30%;(2) classroom teaching support tools are still mainly based on office tools,however,students expect to use more abundant online teaching support tools in the classroom;(3)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s the biggest factor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lended teaching,but the teachers′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bility is not that satisfactory to students.Therefore,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blended teaching mode,help to improve teachers′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bility.
Keywordsblended teaching; onlin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mpirical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7-05-23[基金項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BIA180169)
[作者简介]陈鑫(1993-),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课程与教学。*[通讯作者]吕林海(1977-),男,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课程、教学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