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卫胜
摘 要: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成效实际上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学生是班集体的成员,班主任所开展的班级管理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所以班主任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一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获得成长。只是班主任在沟通艺术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班级管理效果。以沟通艺术为切入点,探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级管理;沟通艺术;管理方法
小学高年级班主任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加上班级事务繁多,使其关注重点既要放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又要兼顾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同时要注重保障班级的有序健康运行。而高年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其负面情绪比较多,这就需要教师重视班级管理中的高效沟通,自主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克服沟通无效或低效的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
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在当下的班级管理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师生沟通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具体来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沟通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首先,有的班主任的沟通方法不够丰富,其单一性的特点依旧比较突显。班主任应该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审视自己的沟通方法单一化的这一问题,进而更新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1]。这是优化高年级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艺术水平的重要保障性条件。
其次,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师生沟通方法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疏导学生情绪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内容更多的是讲道理,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师生沟通的反感,很难起到应有的班级管理效果,甚至会让学生抵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最后,部分班主任在进行沟通时,没有对沟通艺术有足够的认识,因此态度不够端正。而在班主任态度不端正的情况下,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沟通效果。
因此,小学高年级班主任要正确认识现有的师生沟通问题,并且探索有效的沟通方法来改进这些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沟通艺术。
二、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沟通艺术研究
(一)用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小学生对班主任的印象会影响师生间的沟通效果,而具有个人魅力的班主任无疑会受到學生的欢迎,学生也乐于与这样的班主任接触。因此,班主任的个人魅力是班级管理沟通艺术的一个关键点,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奠定良好的班级管理基础。而班主任以个人魅力吸引了学生之后,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进行沟通[2]。例如班主任可以从“劳逸结合”出发,引导学生与自己讨论学习上的压力,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出劳逸结合的学习建议,并引导学生走进高年级的班集体活动中,真正做到劳逸结合。高年级的学生在极大的学习压力下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情绪,班主任可以通过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引领其劳逸结合。
(二)根据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沟通
高年级的小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有着愈发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法是适用于高年级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可以将因材施教法融入师生沟通之中。而为了提高师生沟通效果,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然后找准切入点,直击学生的心扉,使其愿意向班主任敞开心扉。比如有的学生因测试成绩不理想而消沉,班主任就要疏导其负面情绪,寻找励志的素材来打开学生的心扉;有的学生是因兴趣匮乏而不积极配合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就可以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其关注。例如高年级教师为了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组织了班级间的篮球联谊赛,班主任就可以让兴趣匮乏的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活动的趣味性,使其参与篮球联谊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抓住学生的特长来进行沟通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也就是“闪光点”。班主任抓住学生的特长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增强学生与班主任的沟通兴趣,同时可以提高沟通效果,有利于起到赏识教育的教育作用[3]。因此,班主任在当前的高年级班级管理中,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例如有位学生有逃课行为,班主任了解其实际情况时,发现他喜欢画画,也擅长画画,逃课也是因为他想要到处取材。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闪光点,班主任可让该学生从班级管理活动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取材。比如他可以画下集体活动中班级同学活跃的身影,也可以画下老师认真讲课和学生认真听课的身影。这位学生慢慢地不再逃课,在画画的过程中也深受班级氛围熏陶,慢慢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也开始投入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要认识到师生沟通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优化师生沟通方式,以形成优良的班主任沟通艺术。
参考文献:
[1]张广铭.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9(9):177-178.
[2]薛艳.小学班主任班级良性建设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教书育人,2019(7):77.
[3]王英.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255.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