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银平
摘 要:地理学科本身是以天、地、人的和谐发展与宏观理论为中心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而教育部在近些年来所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便是客观肯定了地理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其中,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等基本素养内容都需要高中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所以高中地理教学必将走向生活化教育改革。从以生活现象导入地理新知、以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以生活实践组织学生积极应用地理知识三个角度分析高中地理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长期“应试教育”使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一直以“知识”作为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高中生为了达到应试标准逐渐习惯了通过记忆、练习、再记忆、再练习等重复的机械活动来学习地理知识的被动方式。然而,这种简便的教学模式却在近些年来逐渐显露出弊端与不足,即高中生通常只能学习理论,不懂应用,且习惯按照标注规范得出问题答案,难以展開独立思考。这就大大降低了地理课程的人才培养质量,限制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对此,新课改提出了以生活化教学改革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口号,希望教师可以积极使用生活资源来补充与阐述地理理论,以便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地理认知与应用意识。
一、以生活现象导入地理新知
地理学科本就是从人类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客观规律与一般特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以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中常常说的天气、地形、植被、土壤等都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而这些资源又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可以借助生活现象导入地理新知,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进而由地理规律指导生活发展。
就如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整理了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区域与地形影响下城市形态的基本规律与类型,然后再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图来促使展开进一步讨论,分析每一个功能区层对城市发展的具体作用,借此汇总发达城市的一般结构规律。这个生活实例大大降低了本课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每一个功能圈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多个问题。之后,我让学生自主讨论本地城市功能圈的具体分布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地理探究。
二、以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
时事新闻是指目前社会上人们十分关注的新闻资料与实时资讯,反映着人类社会在近期内所遇到的主要发展矛盾。其中,环保问题、人类生存问题不仅是时事新闻资料的重点研究对象,也是地理学科的一个研究分支,更易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其从地理层面来分析相关问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用时事新闻来创设问题情境,全面发散高中生的地理思维,促使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实现健康成长。
就如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教学中,我就从中国经济网上搜集了我国所指定的经济发展政策,引出“循环经济”这个新兴理念,引导学生从我国实施社会主义特色化工业发展之路这一基本经济方针来分析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时代意义与必要性。为此,我还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具体变化,借助目前全国气温整体升高、植被森林面积越来越少、动植物濒临灭绝等多个时事新闻资料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还以《流浪地球》这个电影中的相关片段唤起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环保分析,切实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希望学生可以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再引导学生总结可持续发展之路与传统经济的主要区别。
三、以生活实践组织学生积极应用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初衷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发挥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为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以生活实践来组织学生积极应用地理知识,使其参与地理应用的整体过程,借助学生真实的、动态的实践体验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进一步落实生活化地理教学改革,完善学生的认知思维。
就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我们班的学生都对荒漠化问题产生了很深的感触,认为增加植被面积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基本手段,提出了在本校增大绿化面积的实践需求。面对这个实践要求,我鼓励学生在植树节期间自主参与了植树活动,希望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保护绿色植物的环保建设活动之中,并可以做到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化学习状态,鼓励学生自主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然后借助地理实践、地理分析等思维活动进一步解释生活规律,保证学生从深度学习层面来探究地理问题,切实达到完善学生地理素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訾振凤.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61.
[2]盛永杰.基于活动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成才之路,2017(25):63.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