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刘巨 孙 飞 宋文廉 杨艳秋
蚌埠市中医医院急诊内科,蚌埠 233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具有较高发病率,易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影响,同时血栓脱落时易导致肺栓塞,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影响,故下肢DVT 在临床中受到广泛关注[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凝治疗,但单纯抗凝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疗效,且易出现并发症。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必要[2-3]。介入治疗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多种优势。本研究分析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 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蚌埠市中医医院70例急性下肢DVT 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和观察组,各35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下肢DVT 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存在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和语言障碍患者。观察组男性23 例,女性12 例,年龄15~82 岁,平均(48.66±1.12)岁;对照组男性24 例,女性11 例,年龄16~82 岁,平均(49.21±1.0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单纯抗凝治疗,患者入院后,指导其进行卧床休息,并将其患肢抬高,禁止按摩。给予皮下注射12 500U 低分子肝素,每12 小时注射1 次;同时给予口服华法令,初始剂量每日顿服2.5 mg,每日最大剂量 7 mg。华法令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3~5 d,1 周后检测直至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达到16~18 s 后,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测定血液凝固的时间;然后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用华法令[4-5],第2 天对凝血功能进行复查。同时再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患者每日顿服 100 mg,并给予其低分子右旋糖苷扩容,从而使其微循环得到改善。
观察组给予介入溶栓治疗,患者入院后,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术后实施溶栓治疗,在直视下,通过造影显示血管是否具有狭窄情况,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术后2 小时经患肢足背静脉将尿激酶注入,注入剂量在40~60 万U,于第2 天、第3 天各进行一次冲击治疗;第4 天以每小时2~4 万U/h 的速度持续注入尿激酶,注射24 h、维持3 天,将尿激酶总量维持< 400 万U[6-8]。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各项指标和并发症。临床疗效判定[9]:治愈,经治疗后患者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等症状消除,活动不受限;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其下肢深静脉管腔残余狭窄程度小于25% 或血管基本畅通,双下肢膝下15 cm 处周径差在1 cm。
显效,患者下肢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沉重乏力感减轻;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其下肢深静脉管腔残余狭窄程度25%~75%,深静脉大部分再通,双下肢膝下15 cm 处周径差1~2 cm。无效,患者下肢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 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单侧下肢周径差:在大腿中上1/3 处用皮尺来测周径;大腿可在髂前上棘下20 cm 平面测量或者髌骨上缘上10~15 cm 处;小腿可在胫骨结节下15 cm 平面测量, 或者髌骨下缘下10~15 cm 处。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14%(34/3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2.86%(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7,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周周径差和症状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下肢周径差(cm)症状改善时间(d)观察组 35 4.34±1.20 1.01±0.02 3.22±0.23对照组 35 9.99±1.23 1.88±0.12 5.88±1.24 t 值 19.452 42.308 12.478 P 值 <0.05 <0.05 <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7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67,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下肢DVT 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目前研究认为与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等具有相关性性。而DVT 的高危因素有静脉曲张、肥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肿瘤、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和吸烟等。该疾病还存在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外科手术,术后具有极高发病率[10]。因外科手术和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DVT 发生,尤其是盆腔或腹腔手术,改变人体髂动脉血管走行,导致生理解剖右侧髂总动脉起始段对左侧髂总静脉的压迫,故此临床需重视外科术后的抗凝治疗。
在本研究中,介入溶栓治疗更具有优势,对于急性下肢DVT 患者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其能够使溶栓剂的用量以及抗凝剂的用量得以减少,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使患者疾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使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得以降低[11]。目前临床最为经济、最为简单的机械性血栓清除方式主要是应用大腔导管抽吸血栓,但该种方式存在较多缺点,比如费时、失血液量较大,且易对人体内膜造成损伤,导致血栓清除不彻底,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通过给予其介入性药物溶栓治疗,其主要是在人体足背浅静脉留置针以微量泵将尿激酶泵入,并在踝关节部位采用止血带扎紧,以间断放开形式,促进尿激酶能够流入更深静脉中。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通常出现足背穿刺点药物外渗情况,进而引起人体足背部肿胀加重,而及时停止泵入尿激酶,即可缓解上述情况[12]。在临床中,采用溶栓药物能够使静脉血栓得以溶解,且能够快速使血管栓塞得以减轻,故此能够作为急性下肢DVT 的有效手段之一[13-15]。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14%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2.86%;住院时间、下周周径差和症状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86%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介入溶栓治疗和单纯抗凝治疗急性下肢DVT 的效果比较中,前者更具有优势,且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且具有极高安全性,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