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系统性干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2019-11-19 11:09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周径差值患侧

王 琳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介入外科,哈尔滨 150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管腔内栓塞性病变,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后,具有发展为肺栓塞的风险,影响到患者术后恢复[1-3],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全程系统性干预是一种贯穿整个医疗活动的干预模式,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本研究为探讨全程系统性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行手术治疗的500 例患者,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0 例,男性110 例,女性90 例,年龄20~73 岁,平均(45.07±16.48)岁;观察组300 例,男性163 例,女性137 例,年龄21~74 岁,平均(45.31±16.37)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为患者详细讲解围术期的相关注意事项,做好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监护和记录工作。

观察组给予全程系统性干预,(1)认知干预:结合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为患者讲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强调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并告知患者如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想法,对其想法予以尊重,分析总结其压力源、内心顾虑,对患者进行开导,并告知患者 “无需过度担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通过干预有效预防”。(3)物理预防:为患者挑选合适的弹力袜,为其示范穿弹力袜的方法,并定期采用压力泵对患者下肢进行按压,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定期更换体位,避免同一体位保持过长时间。(4)术后活动指导: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练习,从床上踝关节、足趾、手指活动练习开始,过渡到床上拉伸活动,待患者拔管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从扶床站立、室内缓步行走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并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对其四肢进行按摩。(5)饮食干预:向患者强调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坚持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为特点的饮食,确保每日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及纤维素,戒烟酒,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周径差值,包括患侧—健侧大腿周径差值和患侧—健侧小腿周径差值;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不良情绪,总分均为0~100 分,得分随着不良情绪的减轻而降低[4];评估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有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生活条件、社会功能,各维度分值均为0~100 分,得分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增高[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软件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单元格理论频数小于5 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0.67%(2/300)低于对照组5.00%(1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2.2 下肢周径差值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周径差值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的患侧—健侧大腿周径差值和患侧—健侧小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周径差值比较(cm,±s)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周径差值比较(cm,±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200)观察组(n=300)患侧—健侧大腿周径差值干预前 2.07±0.35 2.04±0.37干预后 1.72±0.30# 1.42±0.29#*患侧—健侧小腿周径差值干预前 1.79±0.30 1.76±0.32干预后 1.68±0.27# 1.40±0.24#*

2.3 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 和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SAS 和SD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AS 和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分,±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200) 观察组(n=300)SAS 评分 干预前 54.81±7.75 54.56±7.82干预后 47.08±6.49# 41.34±5.73#*SDS 评分 干预前 53.94±7.70 53.67±7.78干预后 46.25±6.17# 40.09±5.22#*

2.4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200) 观察组(n=300)躯体功能 干预前 72.53±6.42 72.69±6.55干预后 80.08±7.53# 87.47±8.29#*心理健康 干预前 70.35±6.20 70.56±6.34干预后 78.72±7.32# 86.89±8.21#*生活条件 干预前 71.08±6.31 71.37±6.45干预后 79.29±7.47# 87.16±8.24#*社会功能 干预前 70.59±6.19 70.87±6.24干预后 77.92±7.85# 85.46±8.4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深静脉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导致静脉血管阻塞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其发生主要与下肢活动受限和下肢受创有关,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后[6-8]。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以下肢疼痛、跛行、沉重感、瘙痒等症状,患者常伴有下肢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障碍,严重时易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发生呼吸及循环双重障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9-11],因此,临床上主张对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予以充分重视,积极寻找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手段。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干预手段尚未形成规范化的体系,以往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干预措施以简单宣教、生命体征监测为主,其干预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全程系统性干预模式被逐渐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干预中,该干预模式的特色为 “全程化”、“系统性”,其干预措施更加全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予以积极规避。本研究观察组开展全程系统性干预,其干预方案包涵认知干预、心理干预、物理预防、术后活动指导、饮食干预等,其中,认知干预可增强患者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认知,使其意识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12];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心中顾虑,改善其心理状况,使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工作[13];物理预防主要是通过弹力袜、按摩、压力泵等手段,来促使患者下肢血液流动,减轻下肢血液淤滞情况[14];术后活动指导通过指导患者在术后进行科学、循序渐进的肢体练习,增加患者的活动量,可有效促进患者四肢血液循环,解除患者术后因肢体制动而导致的血液瘀滞状态,有利于加快血液流动,减少血液中的栓子形成;饮食干预可确保患者饮食合理,避免摄入过多脂肪而致血液黏稠度增高,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0.67%(2/300)低于对照组5.00%(10/200);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周径差值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的患侧—健侧大腿周径差值和患侧—健侧小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SAS 和SD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AS 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为全程系统性干预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对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全程系统性干预可切实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周径差值患侧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数字日照计和暗筒式日照计资料对比分析
更 正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冰硝散外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