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方 田 波
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普通外科,重庆 400020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病变,其发病主要与患者长久站立或过度劳累有关[1-3]。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多采取手术,传统术式以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为主,而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的不断发展,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Trivex 静脉微创旋切术等微创术式被逐渐应用于治疗中,本研究探讨多种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现报道如下。
选择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分为A 组、B 组和C 组。A 组30 例,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20~61 岁,平均(40.79±13.42)岁;B 组40 例,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19~62 岁,平均(40.46±13.51)岁;C 组30 例,男性16 例,女性14例,年龄20~62 岁,平均(40.98±13.47)岁。三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具有可比性。
三组均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采取站立位,采用彩色笔将曲张静脉勾画出,根据静脉曲张部位选择手术入路。
A 组给予传统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切开皮肤,显露病变静脉,对其远端、近端进行结扎,采用静脉剥脱器对病变静脉主干予以完整剥离,采用血管钳钝性剥离病变静脉分支,关闭切口。B 组给予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将皮肤切开,显露病变静脉,采用钳夹离断病变静脉主干,采用4 号丝线对病变静脉主干进行结扎,再将激光光纤预热,逆向插入至病变静脉主干至其起始部,逐步闭合病变静脉主干,再以相同方法对病变静脉分支进行处理,关闭切口。C 组给予Trivex 静脉微创旋切术,切开皮肤,将Trivex 光源和动力旋切刀置入,在直视下于病变静脉皮下广泛旋切,沿着曲张静脉走向将浅静脉刨吸,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刨吸区域,关闭切口。
比较三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临床疗效判定[4]:(1)显效:下肢静脉曲张现象、临床症状消失,下肢血液循环恢复正常;(2)有效:下肢静脉曲张有所改善,症状有所减轻;(3)无效: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单元格理论频数小于5 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 组、B 组、C 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95.00%、93.33%,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B 组和C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2 三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注:与A 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A 组 30 62.53±17.68 129.75±38.39 B 组 40 63.47±18.91 52.14±17.25*C 组 30 61.65±18.24 53.70±17.63*F 值 0.085 95.197 P 值 0.919 <0.001
A 组、B 组、C 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为为20.00%、2.50%、3.33%,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8,P=0.022);B 组和C 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 组,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
三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B 组和C 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d,±s)
表4 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d,±s)
注:与A 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术后住院时间A 组 30 3.98±1.20 7.20±1.53 B 组 40 2.79±0.93* 5.64±1.29*C 组 30 2.84±0.95* 5.59±1.31*F 值 13.701 13.965 P 值 <0.001 <0.001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局限于下肢浅静脉的血管病变,其病变分布于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以大隐静脉曲张最为常见,患者发病后的症状主要为下肢酸痛、下肢溃烂、色素沉着、下肢肿胀,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 活[5-7],因此,临床上需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积极治疗。
手术是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手段,过去下肢静脉曲张的传统术式为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主要是通过结扎、剥离发生曲张病变的静脉,达到解除下肢静脉曲张状态、减轻下肢症状的目的[8-9]。但由于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需对病变静脉直接剥离,其手术创伤较严重,术中患者输血率较多,术后易发生并发症,不利于其术后恢复。
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微创术式被应用到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如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Trivex 静脉微创旋切术等。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主要是通过对静脉血管穿刺,将激光光纤置入静脉血管腔内,利用激光能量的热效应,促使静脉壁胶原蛋白收缩、变性,诱导静脉血管闭合,达到解除下肢静脉曲张的目的,且由于术中无需剥离病变静脉,可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减轻其手术创伤,降低其术后并发症风险[10-12]。Trivex 静脉微创旋切术主要是在水环境中、直视下利用Trivex 系统动力旋切刀将病变静脉处的浅静脉刨吸,将病变静脉区域广泛旋切,可有效剥离病变静脉,而由于Trivex 系统自带光源和内窥镜,可实现对静脉深处的照明,有利于提高旋切精确度,减轻创伤,降低手术风险[13-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三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B 组和C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组、B组、C 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为为20.00%、2.50%、3.33%,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组和C 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 组。三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B 组和C 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Trivex 静脉微创旋切术作为微创术式,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均可兼具微创性和有效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尽早恢复。
综上所述,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Trivex 静脉微创旋切术均可减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手术创伤,实现手术微创性,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加快术后恢复进展,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