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斌
摘要:学生的发展是德智体美育的全面发展,美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感知审美力的培养,当代高中教育只注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却忽视感知审美力的培养,导致高中生缺乏审美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是良好的美育媒介,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特点,通过积极发掘日常教育活动的美育因素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充分提高审美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美感,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感知力;培养策略
审美教育本应全程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每个阶段,但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大多数教师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美学家蒋勋说过“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整体思维,也代表细节思维”,可见审美感知力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审美感知力的缺失,使得学生缺乏感知形象、体验情感等能力来积极发现美、体验美、品鉴美。这不利于教育中遵循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不僅能够让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品读人物形象,激发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与技能,也包括最重要的情感与价值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材中,教师可以把人物形象开发成实施美育的素材,在展开的故事中感受人物所处环境、体会人物的遭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体察人物得感情。在学习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成。
以必修三中的《老人与海》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绝望却坚毅的心境,感知老人与马林鱼殊死搏斗的“硬汉”人物形象,进而理解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赏析环境描写,提升审美水准
优美的语句具有引人入胜的无穷魅力,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文质兼美的课文,能够打造出独具美感的语文课堂,让师生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不仅来自于优质文学作品自有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意境,也取决于师生如何正确地对优质文学的解读。结合高中生已发展的意识水平,老师引导再对优美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便可达到留连其中,入境赏美。
例如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结合多媒体课前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让学生在学习前内心就激发起审美趣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景色的语言正是作者匠心所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自然美带来的内心触动与情感结合在一起,通过沉醉在美景中来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通过内心感触去理解作者渴望自由、超脱现实的理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收获了审美感知的丰富经验。
3关注民俗文化,落实审美实践
培养美育的素材不仅来自于文本,更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同时课文中很多落足于民俗文化的作品也是美的体现,赏析理解并记录民俗美,培养学生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
以必修五的《边城》为例,课文中充分展现了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民间风俗活动,这些出彩的描写充分反映了边城人民祥和安乐的生活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借助影视片段来作为课堂的导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心灵触动的体验,鼓励学生多以文字方式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结合所学实例对生活中的节日记忆进行写作的任务,引导学生体会到传统节日所传承的民族文化形态和精神信仰,切身体会到民族精神的精神之美。
作为教育活动的引领者,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让自己具备审美意识,以个人的审美认知为火花,激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在审美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以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感知力敏感度,健全学生人格。
4激发审美情感,激活审美创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只有学生具备强烈审美意愿时,教师才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写作是一个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思考和想象,记下所感所想,再在写作的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题词造句,构建心中所想的美的意境,实现审美的再创造。
5结 语
总之,只有欣赏者亲自去感受、品位美的对象,才能体验到美,教师不能机械传授自己的审美感知,应该通过个人审美感知的提升去为学生营造审美氛围、播下美的种子、陶冶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叶建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培养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2020(08):45-47.
[2]刘翃. 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 ,2020(23):84-85.
[3]高旭.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路径分析[J].散文百家( 新语文活页),202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