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迎春
(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100)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从入学宣誓时起就意味着医学生要走一条与其他专业不同的路。医学类专业一般为五年制,学习内容多且繁杂,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医学生面对压力和困惑时能积极应对,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知如何应对而出现消极情绪,自杀、自残或者残害、剥夺他人生命的恶性事件不时发生。面对这些现象,在惋惜、震惊和痛心的同时也使我们不断反思,如何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生命教育,才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医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得到更多关注,而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团学活动,进行朋辈生命教育,更具有优势和效果。
“生命教育”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应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可以说,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为学生快乐而成功地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Life Education Center,最早使用“生命教育”这一概念。随之生命教育在各国逐渐展开,英国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学校通过整个课程体系,有责任提供机会以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为这些学生在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感和经验方面做准备”。“英国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它和公民教育虽然名称有异,但在教育理念、内涵外延和追求的目标等许多方面一致,是围绕并伴随公民教育一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日本教育界提出热爱生命为宗旨的“余裕教育”,其在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新西兰1988年成立非政府组织“Life Education(plan)”,服务对象为5~12岁的学生,目的是“教会学生认识到世界、个人与其他人的奇妙之处,指引他们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2]。德国生命教育把“善良教育”和“死亡教育”联系在一起,强调对生命的爱护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瑞典提出以儿童为本位和以儿童幸福为理念的生命教育。近年来,生命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世界各国陆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在我国,台湾地区最早提出生命教育,起因于反生命的暴力行为日趋严重。在20世纪90年代,大陆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目前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1)生命教育的价值视角。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有人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实现个人生命价值;也有人认为,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2)生命教育的“全人”视角。强调教育对生命本质的回归,贯彻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就是整合教育的目的性和教育工具性的两种观念,也就是“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人的价值又重视社会价值的一种理想的教育。(3)生命教育的内容范畴视角。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进行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生理和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的教育。(4)生命教育的方法论视角。提倡生命化的教育,强调生命实践,将教育寓于实践和体验中。
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社会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从生命教育的功能出发,生命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生命教育使人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也是在教育过程中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形成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始终贯穿人生命始终的全程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医学生相关知识体系和能力,能使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由于医学生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环境与人的生命相关,通过生命教育,使医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时,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减少因为疾病或者死亡所带来的消极效果,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格”源于希腊戏剧中演员带的面具,体现不同角色的特点和各种人物的性格,后来心理学沿用并转化为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1]。”人格是由不同成分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不同成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格的差异,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方式、动机、气质、性格和自我调控等。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人格结构的各个方面彼此和谐一致就会出现健康的人格。在大学期间,个体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生命教育能使医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到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达到顶峰。老年群体由于生理机能下降,各种疾病高发,需要得到更好的医养照顾,需要精湛医术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医疗人才,所以对于医学生(将来的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生命教育能促进医学生提高人文关怀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勇于奋斗、敢于承担,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目前恶性伤医事件频繁发生,使医患关系更为紧张。通过生命教育,使医学生也就是将来的医护人员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具体,对生命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更为关注,更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更加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对患者的临终关怀以及其家属的悲伤抚慰都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形式,减少医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团学活动即院系学生会在院系团总支和学校团委的领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活动,是联系学生和学校的纽带和桥梁。团总支和学生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和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团结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开展团学活动的成员是来自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和骨干力量,是来自学生服务学生群体的团学干部,其根本的身份是学生,与其他学生年龄相仿,经历和阅历相似。在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存在的思想变动和情绪、心理的变化,具有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
所谓“朋辈”即“朋友和同辈”的简称,作为来自学生群体的团学干部与广大学生是生活境遇相似年龄相近的朋辈群体。
本研究问卷调查显示,当遇到困难和重大挫折时,最先采取的方法是向父母或者亲戚中的长辈交流的约占21.86%,而向朋友和同学倾诉的约占34.62%。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倾向于向朋辈进行交流,组织团学干部的朋辈群体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能起到正面作用。
学生会和团总支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体,应该结合本专业和学院的特点,分析和把握医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举办相关活动来培养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从而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医学生。
大学一年级是医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父母的殷切期望、教师的关怀和鼓励以及同学的羡慕下,沉浸在喜悦之中的他们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和梦想进入大学。刚进入高校的他们渴望成长成才,踌躇满志,但是由于对大学不熟悉,在思想、生活和学业上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大学一年级处于快速增长知识的时期,对大学的知识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一切都想涉猎、都想了解,但目标和方向还不明确,容易受社会环境和周围学生的影响。他们对于专业还不够了解,对于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还不清楚,尤其是对本专业的情况和将来的职业去向不了解。
高中阶段一般都采用班级授课制,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大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然后再练习,学习的内容详细具体,具有基础性和应试教育的特点,学习方式侧重识记和练习。由于集中精力准备升学考试,他们很少接触社会,一些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习惯于教师手把手地教,自学能力不强。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管理和教育得比较详细具体。在大学里面,对于医学生来说,开设的课程较多,授课时间较长,教学内容量大。如果上课不认真听或者课下不注重复习则很难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有些茫然,不知道学什么,抓不住重点。另外,多校区办学的学校,教师一般是上完这个校区的课程可能就接着去另一个校区,还有部分课程教师是临床医生,因为工作的原因,上完课可能直接去医院坐诊。还有一部分外聘教师,一般上完课就离开,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少,师生关系不是很亲密。有些学生对于大学自觉性、研究性、创新性和独立性学习方式难以适应,相对于其他年级来说,大学一年级是挂科率较高的一个年级。
进入大学后,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离开了家庭,开始独自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他们有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有对知己朋友的渴望,也有亲近异性的需求,既渴望友情也希望得到爱情。在追求爱情与友情的过程中常感到孤独。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感到自己在大学个性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相当多的人变得沉闷和孤独。本研究随机调查的200名大学生中,有23%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这一阶段的孤独感如处理不好常使大学生变得焦躁不安,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入学的大学生大多为“0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年龄都偏小。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住校过集体生活,自己的亲友不在身边,面对陌生环境以及新的人际关系难免出现不适应,容易感觉孤独和寂寞。还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考虑自己较多,较少考虑别人,这些原因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个别适应不良的学生还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活和学习。
自卑感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个体感觉自己不如他人而产生的。超预感是自我感觉良好,也就是优越感。大学生因为还没有步入社会,社会经历和经验较少,常处于自卑与超越的心理矛盾之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较高的期望,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上进,对专业较为热爱,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但也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对于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去向茫然没有规划,或者因为恋爱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而产生消极自卑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自暴自弃或者严重的自残、自杀或者残害别人的行为。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
院系团总支组织学生会骨干及大二、大三有担当、责任心较强和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较高的学生对大学新生进行朋辈结对式帮扶。建立专门的迎新群,在本院公众号和学校贴吧,在团总支以及辅导员的指导下,对学校的生活、学习、交友、宿舍、导师等新生咨询较多的问题进行明确解答,同时编写院系《新生入学指南》,让新生在入学之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适应。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辅导员对新生进行朋辈引导工作,因为是同龄人便于沟通,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使新生能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体会到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与关怀,消除孤独感,从而更加热爱大学生活和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之美。
利用新生入学的军训时机,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团总支组织学生会骨干和优秀班干部带领新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学生手册》,并进行测试和知识竞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引导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1)持续开展宿舍文化建设和评比活动。学生宿舍是校园文化的窗口,是学生休息和生活的港湾。宿舍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对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特别是对每个宿舍成员的行为规范、生活和学习方式以及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使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和融入宿舍集体生活,在开学一个月左右,军训结束后,强化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形成宿舍文化,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相互了解和增强归属感,进行宿舍文化建设和评比活动。在活动中,室友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在沟通和交流中增加了情感,从而更喜欢大学生活,尽快融入集体之中,每天心情愉悦,从而更加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2)利用节假日进行生命教育相关活动。为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提供交友机会,重视和引导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以及社交活动,特别在节假日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在节假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娱、文体等课外集体活动和各种形式的课外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正确生命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促进个性完善与发展。例如,设立表白墙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并阐述自己的爱情观,分享自己爱情观的变化经历,从而探讨正确的爱情观。正确的爱情观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感受到青春的美好,感受到生命之美,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从而珍惜生命。
中秋节在微信、微博以及学院公众号进行《我的中秋》征文和其他作品展示活动。组织各班不回家的学生一起过中秋,在一起赏月,分享不同的中秋习俗。这样既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也对中秋的底蕴和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验以校为家的温馨之情和人情之美,陶冶情操,提升对美的认知,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开展冬至系列主题活动,例如举办“我的冬至”征文活动,分享各地不同的冬至习俗,再如各班团支部统一组织学生在餐厅包饺子,在热乎乎的饺子中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实现了以传统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目的,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同时也实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
(3)在团学活动中开展朋辈群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教师把各班级推选出来的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和沟通协调能力较好的心理委员和学生会中的骨干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和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状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盲点”,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的产生。利用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一系列参与性强、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朋辈团学活动,营造一种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氛围。此外还可举办“呵护心灵,身与心同行,关爱健康”签名活动以及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心理健康摄影展、心理小短剧、朋辈心理辅导大赛等。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以及锻炼心理品质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4)举办朋辈群体的系列讲座,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在“你考虑过生命教育的意义吗?”问卷调查中,只有5.22%的学生没有考虑过生命教育的意义;94.78%的学生考虑过(见图1)。在“你以往接受的教育中是否有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教育?”问卷调查中,53.58%的学生认为有,但开展的课程比较少;31.72%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只是偶尔在有些课程中有所涉及;只有11.22%的学生认为有,而且开展的相关教育比较多;3.48%的学生认为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见图2)。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有生命教育的需求,对生命教育有所渴望,但是可能接受生命教育的机会较少。
图1 你是否考虑过生命教育的意义
图2 你以往接受的教育中是否有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组织对生活和生命有一定的体验、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生命观的毕业生,以同辈角度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座谈交流形式,弥补了课堂呆板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差异感和距离感,使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具活力和实效性[4]。
通过举办在校生的“学长论坛”和已毕业本专业毕业学生的“校友讲堂”以及“大爱讲堂”等活动,对优秀毕业生的真实成长经历和他们为了理想和目标奋发向上、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宣传。将朋辈优秀者实实在在展现在广大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沿着他们的轨迹去努力拼搏。
(5)以生命科学馆为平台进行生命教育。生命科学馆以“关爱生命、关爱健康”以及“诠释生命、了解医学、维护健康”为宗旨,通过生命之初、生命之本、生命之美、生命之河、生命之光、生命之重六大展区对生命科学进行宏观介绍和进行微观层面的诠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等体会到生命的奥秘,同时把健康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之中。
(6)在朋辈团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笔者所在的学院把优秀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朋辈辅导员,他们心智较为成熟,掌握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相关知识,辅导的深度和效果更好,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教育引导的同时,其自身心理健康知识和生命教育知识也得到提高。此外,由于笔者所在的学院有精神医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可以发挥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专业优势,依托专业优势举办朋辈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对心理委员和学生会骨干进行培训,再使其对其他学生进行帮扶。交流讨论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结对帮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互学帮扶活动,激发学习热情,走进彼此心灵,成为彼此的生活导师和学习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