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OSviewer的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可视化分析

2019-11-15 06:58许寒冰李新征张晓丽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发文毕业生文献

许寒冰,王 建,李新征,张晓丽

(1.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003;3.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和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数据显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与2018届比,增加大约14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去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继续深造,另一类是就业或者创业。然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应届生选择考研或者留学进而继续深造。据统计,2019年的考研人数将突破285万,相比去年增长50万人。这些数字意味着就业压力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1]。本文利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里近十年有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图表和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为主题进行搜索,筛选发表时间为2009—2018年近十年的文献共1 216篇,将其导出。利用EndNote软件对导出文献进行转化和整理,应用VOSviewer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对得到的知识图谱进行专业分析。然后参考知网有关数据统计和知网可视化分析,整理图表进行进一步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年代和被引量分析

近十年内,有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中,2010年发文量最多,共有211篇。而从2011—2014年,发文量逐渐减少,2014—2016年,发文量在110篇左右,基本保持不变。2016—2018年,发文量进一步减少,2018年发文52篇,是10年里发文量最少的一年,见图1。2010年有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文献被引量最多,共129篇,随之减少。2012—2014年文献被引量开始增加,之后逐渐减少。可以看出,在2009—2010年有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是热点,而2010年以后,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开始减少(见图2),可能是因为各大高校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设了各种心理辅导课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图1 2009—2018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发文量

图2 2009—2018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文献被引量

2.2 文献机构分布

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可以反映不同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以及所处的地位[2]。2009—2018年,燕山大学的发文量最多,共12篇,占总发文量的0.99%。淮阴工学院发文量11篇,占总发文量的0.90%。其次是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北华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发文量都是9篇(0.74%)。而后4位机构发文量都是8篇(0.66%)。见表1。可以看出,前10位机构的发文量相差并不是很大,第1位和第10位仅相差4篇。

表1 2009—2018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相关研究机构前10位分布

2.3 文献基金分布

文献有基金支持说明其研究方向有一定价值,也能体现一定的研究趋势和方向[3]。2009—2018年,发文量最多的基金项目是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共发文7篇,占发文量的0.58%。其次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见表2。可以看出,江苏和河南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比较关注。

表2 2009—2018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相关基金项目前10位分布

2.4 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科技信息》的发文量最多,共39篇,占总发文量的3.21%,其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是外国语言文学、高等教育。接下来是《才智》,发文量34篇(2.80%),其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见表3。而前10名的期刊研究的学科领域都有高等教育,这和我们研究的大学生群体有关。

表3 2009—2018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期刊来源前10位分布

2.5 文献研究学科领域分布

文献的学科领域分布可以反映该领域各学科的组成情况,有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2]。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其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其中有86.60%的文章来自教育学,见表4。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大学生就业心理,与高校的教育息息相关。

2.6 作者合著分析

作者合著分析结果显示,1 600位作者中有13位发了3篇及以上的文章。发表文章最多的是刘春雷,来自吉林师范大学,共有4篇文章。接着是刘莹、姚月红等均发了3篇文章,见表5。对于13位作者中的每一位,都计算了与其他作者合作关系的总强度。由调查可知,各个作者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关联强度都为0。

表5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作者合著情况

2.7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995个关键词,出现次数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27个,如表6所示。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大学生”“就业心理”“就业”“心理问题”和“对策”等,而“大学生”“就业心理”“就业”“心理问题”等关键词与我们所研究主题相关。关键词“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出现频率高,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中毕业生是面临就业压力最大的群体,他们即将踏入社会,面临各种挑战。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排在16位,出现率也很高。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因素也容易产生就业压力和心理问题,因此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也很多。关键词“女大学生”出现次数39次,因为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思细腻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其心理特点和男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研究比较多。排在第24位的关键词是“金融危机”,因为它是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一个因素,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招收大学生的名额明显减少,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密切相关。

对于27个关键词中的每一个,计算它们与其他关键词共现链接的总强度,得出关键词共现分析标签视图。此图反映出这些关键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结果显示,这些关键词被聚成了5类,分别为“就业”“心理”“心理问题表现”“对策”和“教育”,如表7所示。同时由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见图3)可以看出,图谱上每一点根据该点关键词的密度来填充颜色,密度越大,颜色越深;相反,密度越小,颜色越浅[4]。因此对于大学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中,“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对策”是关注的热门领域。

表6 关键词共现分析

表7 大学生就业心理关键词聚类

3 讨论

本文利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这一主题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图谱展示了近十年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其中2010年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较热,发文量共211篇,被引量129篇。随后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开始减少。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都是高校,可以看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比较关注。期刊和学科领域分布中,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本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目前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就业问题、心理问题研究还是比较热门的。目前大学生群体处于校园环境中,很少面对社会竞争,就业择业应该是他们真正接触社会竞争的第一步,面对从校园到社会这一环境的转变,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焦虑等心理问题[5]。并且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就业”“心理”“心理问题表现”“对策”和“教育”这5类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领域所关注的核心。

图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

3.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形式

3.1.1 迷茫、从众 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压力主要是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而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楚,一部分有过职业规划的学生也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规划,规划的质量很低。而且很多学生是在临近毕业或者面临就业问题时,才开始搜索各种就业信息进行职业规划。这样就造成大学生就业迷茫的心理问题[5]。

3.1.2 抗压能力低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被父母和家庭保护得很好,很少接触社会竞争环境,就业择业应该是他们真正接触社会竞争的第一步,容易遇到挫折,被现实打击。

3.1.3 自我认知不明确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把目标定得过高[6]。很多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师兄师姐找到了薪资待遇都很好的工作,认为找工作很简单,自己也要找待遇好的工作,从而在择业时要求更多的附加值。例如工作地要在一线城市,薪资不能少于6 000元/月等。而这些附加值有可能会成为自己择业时的障碍,无法使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3.1.4 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即个体认为自身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期望大显身手,一旦应聘碰壁后,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也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自觉处处比不上别人,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7]。一些普通本科或专科毕业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比不上那些双一流高校毕业的学生,从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数据显示,2018年本科应届生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期望薪资为6484元,而普通高校的本科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为5 036元,为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平均期望薪资的七成[8-9]。

3.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3.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的职责在于根据社会需要培养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培养力度[10]。而目前诸多高校开设了很多和专业教育无关的课程,而一些必要的与就业有关的课程,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等却没有开设,并且大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自信,竞争力不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3.2.2 缺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虽然很多高校开始设置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不够重视,没有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就业心理的研究和辅导依然相对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10]。

3.3 大学就业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3.3.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以理性的眼光来对待,不能盲目从众,不然容易导致学生在求职的时候浪费时间,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11]。并不是所有工作都必须薪资高、待遇好,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鼓励更多大学生到部队建功立业,抢抓农村发展重大机遇,推动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3.3.2 注重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让大学生尽早对自己的职业有个系统的规划,并且一步一步往自己的职场方向上努力。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里,应该详细写出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能力,并在大学期间或者假期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12]。同时,应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3.3.3 鼓励自主创业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输送更多毕业生,发挥服务业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作用,引导毕业生到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就业创业;构建适应新动能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工作机制,支持毕业生到新业态就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很好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和家庭都重视这一问题,并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而大学生自己也要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猜你喜欢
发文毕业生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