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花 陈多瑞
【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重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让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期待,发挥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让他们从小爱上英语学习。
【关键词】小学;英语;主动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229-01
一、引言
在新课改进行中,我们英语教师有很多困惑:新课改英语教学知识点宽、内容多、难度加大、所需时间会更多,而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学习和接受很多事物的时候,趣味性都是引起我们关注和向往的很大动因。学习语言也更是如此,英语学习如果能投入更多的趣味性,做到趣味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学习的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灌输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为了改变学生积极性不高,自主性不强的问题,趣味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学生的年龄特点会使其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一味地利用相似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在趣味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破传统的禁锢,不断摸索、不断创新,要以饱满的热情,灵活多变的教学风格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趣味教学的实效性。
三、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尤其对差生的态度更加热情和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不伤害他们的自尊,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提高英语成绩。我感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将老师本身的教学热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慢慢地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上英语这一门学科。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深厚的同窗情谊也能让同学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一些对英语有兴趣的同学对那些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有很大的带头作用,教师在这方面不时地引导学生们,那么学生们会对英语学习更有兴趣。自然,同学们就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从苦学变为乐学。
四、运用游戏来开展趣味教学
如果一堂英语课自始至终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效果未必能好。在学生感到疲倦时,用几分钟的时间做一下与教学有关的英语游戏,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放松,也可以增加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eye(s)、ear(s)、nose、mouth等身体器官的名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将班里的学生的名字写在纸条上,把纸条放到一个小盒子里准备“抽奖”,被点名的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的吩咐做动作。如抽到的名字为Student A,教师可以说句子让A做相应的动作,如“Close your eyes”“Open your mouth”等。如果A做的动作符合标准,就由A抽取下一位学生的名字;如果A出现错误,则需要强化记忆,同时为大家表演个小节目。学生在热闹的气氛当中牢固地掌握了单词信息,同时听力水平也得到了强化。不管哪种游戏都特受学生的欢迎,他们都会踊跃参加,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
五、适度延伸,形成课后趣味性练习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对知识学习进行积极拓展。这既是出于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深度的考量,也是为了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加以延续。在延伸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看到英语学习的无限可能;英语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更能通过灵活的方式自主安排;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趣味性的延伸,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继续进行英语学习的拓展。
六、布置趣味性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课后巩固阶段,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家庭作业的布置要比其他学科更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不能很好地做口语练习,教师只能是简单地布置书面作业。因此,英语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一定要注重作業的趣味性,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被趣味性的作业所吸引,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而有效地巩固英语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
七、结语
综上所述,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硬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活动更丰富,生动有趣,将枯燥的内容转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来,大大提高了我们英语教学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朴兴.小学英语趣味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8(38):115.
[2]张芸.小学英语趣味化教学策略探析[J].学苑教育,2018(06):67.
[3]朱冬雪.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