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春燕 朴晋康 权伍荣
【摘 要】本文对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延边朝鲜族社会形成的历史过程、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延边朝鲜族的社会发展状况,以深化对延边朝鲜族社会的认识。
【关键词】党的民族政策;朝鲜族文化;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01-02
文化的产生是以社会存在物的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为基础的。不同民族、族群、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典型的民族特征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在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延边朝鲜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
一、延边朝鲜族社会演变
延边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而来的跨界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经历了特殊而复杂的历程。包括延边朝鲜族在内的中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歷史过程,始于明末清初,经民国、伪满、解放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为我国公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朝鲜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在开发东北边疆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患难与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不可分割的关系。
1.迁移建立。
对于延边朝鲜族什么时候在中国得到承认的问题,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从开展土地革命开始,从朝鲜半岛移居过来的人民就同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因此是土地革命时期就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有的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延边朝鲜族得到认可,由此延边朝鲜族在新中国正式建立起来;有的认为是1952年9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成立,朝鲜族在事实上为国家承认,开始享受少数民族待遇;还有的学者则认为,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在法律意义上正式承认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合法地位。无论何时建立,现居住在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人民多是清末解除禁令后涌入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后裔。
19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的居民因历史原因迁入了鸭绿江和图们江这片广阔肥沃的土地,加之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大批的朝鲜移民涌入中国延边地区,后有部分移民移居到内蒙古东部及北部地区。随着延边地区迁入人口的增加,朝鲜居民居住日趋稳定,形成了自己稳定的聚居区和共同体。清朝政府和日本从不同的政治目的出发,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朝鲜移民自由出入中国东北,加强文化交流,放宽贸易往来,使得从1910年至1949年,延边朝鲜族的人口由109500增加到529000,成为延边地区的主要移民构成成分。由于延边朝鲜族地区人民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以延边为中心的朝鲜族聚居区域,实行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历来很重视延边地区的朝鲜族,早在1927年10月举行的中共满洲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满洲农民运动决议案》就指出:“由山东、直隶、朝鲜来的难民,一律享有土地所有权”。1930年提出要“成立了少数民族部,专门计划讨论韩人工作问题”。认为“韩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在满洲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1945年8月,抗门战争胜利后,在东北根据地又面临清匪反霸、发展生产、建立民族政权等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朝鲜人的民族地位问题,还涉及到国籍问题。从感情上讲,中国和朝鲜对延边朝鲜族人民来说“这边也是我的祖国,那边也是我的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的170万朝鲜族中有近80万选择留在中国,并取得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
2.稳定发展。
延边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在20世纪初积极探索农耕发展,在开发水田,修建水利设施的过程中,得到汉族、满族人民的帮助,“1922年,延边已有6350垧水田,水稻产量达到14万6050石①。”而汉族擅长旱田劳作和蔬菜种植,由此二者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为促进延边地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历史通鉴统计,1930年,延边地区的水稻田面积占全东北的22.17%。同时,朝鲜移民在促进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克服技术和气候难题,将这一技术传播到我国黑龙江等的其他区域,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和东北边疆的巩固做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延边朝鲜族的地位合法化,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成员之一,1955年8月30日,撤自治区改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借助延边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梯度,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丰富的情况,朝鲜族人民在这里因地适宜,探索出“依山傍水”的发展出路,包括发展地区农耕业、旅游业以及饮食文化业等,为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丰富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促进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各行业的繁荣发展。自成立以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曾连续五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起着表率的作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延边朝鲜族开放意识和流动意识增强,在自治州内现有的80余万朝鲜族中有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是在我国南方或在国外谋生发展,这一方面推动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做出贡献。
事实上,延边朝鲜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改革开始使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历史性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整个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突出表现在:一是政治权利得到恢复和发展,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和睦;二是经济得到发展,延边朝鲜族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三是提高了朝鲜族的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了民族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促进本民族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文化生活,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延邊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
朝鲜族居民虽迁出朝鲜半岛,但迁居中国的朝鲜族仍然与朝鲜半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相互来往,但仍就保留和传承了朝鲜族传统的文化习俗。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
1.文化习俗的保留和传承。
朝鲜移居过来的人民,也带来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包括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思想文化意识等,并得到很好的保留,由此形成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虽然在清末时期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阶段曾遭受严重的民族同化,但延边朝鲜族人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成为中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实施民族政策的政治环境下,在共同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延边朝鲜族的民俗文化得到保留和传承,营造了民族发展的历史性新景象。当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朝鲜族很多优秀的民俗传统受到冲击,如记录朝鲜族姓氏和家族历史沿革的朝鲜族族谱被视为“毒草”而遭到摧残,目前所剩几十个朝鲜族姓氏族谱存于龙井民俗博物馆和延边博物馆;一部分优秀的民族骨干被冤枉、迫害等。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和发展,被冤枉的民族优秀分子得到平反,改变了对民族文化的偏见。在平等、团结、民主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延边朝鲜族的健康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留和继承。如朝鲜族的语言、文字、舞蹈艺术等。
2.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自然环境、社会背景以及历史环境发展变化,延边朝鲜族人民始终保存着自己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为一体的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即在发展中进行传播,在传播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延边朝鲜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亦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思维方式的转变。如对朝鲜族习俗中有早婚、祭祀占卜、重男轻女等不科学现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取缔: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改变了过去程序繁琐的婚礼,结合新的时尚气息,使婚礼既庄重又与时俱进、热闹非凡。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开放、自山、民主等思想深入人心,延边朝鲜族人民也改变了过去封闭、封建的思想,摒弃了以往恪守本民族文化、排斥他族文化的心理因素,开始了频繁的对外交流活动。一方面,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传播,包括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等,如长白山旅游景区、中国朝鲜族村、延吉浴泷韵水上乐园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旅游胜地;朝鲜冷面、大酱汤成为家喻户晓的朝鲜族美食;长鼓舞、刀舞成为大众喜爱的民族艺术,等等。对外的文化传播使国内外各个民族能够进一步了解延边朝鲜族,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以利于繁荣民族文化,发展地区经济,提高本民族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延边朝鲜族人民还注重从国内外引进和吸收有利于民族发展、人民生活的优秀民俗,如在继承朝鲜族传统节日的同时,又增加了妇女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新的节日,丰富本民族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
三、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精神上的体现,是在特殊的民族生活环境背景下生成和发展下来的风格迥异的文化。延边朝鲜族社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资源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特色,是中国优秀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资源宝库。由于属于跨界民族,延边朝鲜族文化具有半岛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交叉的文化特性。
1.一脉相承的延续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都对社会意识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朝鲜迁徙来的朝鲜族在延边依山傍水,建立了房屋居住,并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聚居区域。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朝鲜族人民从祖先那里继承下了一些生活技能和文化活动,在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心理要素影响下,保留了自己原有的白衣民族本色。如朝鲜族和我国的其它民族一样较为重视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春节吃饺子、上元节吃五谷饭、走桥、端午节吃艾蒿糕、中秋节吃松饼。
因历史原因而移居来的朝鲜族多为贫困人民,和多数民族一样,延边朝鲜族民敬奉祖先,热爱乡土,但迫于封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侵袭,不得不迁徙远走异国他乡,由此而形成了浓厚的望乡情绪。因具有浓厚的望乡情节,加之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合理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使得延边朝鲜族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传承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包括朝鲜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的合法化、环境的宽松化、权利的自主化,使得集延边朝鲜族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为一体的文化资源,保有朝鲜族一脉相承的文化机理。
2.久居边沿的地域性。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总面积为4.27万平方公里,处于中朝边界,拥有522公里长的中朝边境线,相对而言,地理位置较为偏远。19世纪下半叶,该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芜,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均较为落后,但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为朝鲜族人民的迁徙生存提供了自然基础,也为其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地处中国边沿地区,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与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延边朝鲜族的文化发展带有独特的延边地域特征,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环境的文化特色。
延边朝鲜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特点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该地区人民依旧保留了自己独有的“边缘文化”特性。例如说着本民族的传统语言朝鲜语、穿本民族特有的服饰“韩服”、喝米酒、吃大酱汤、辣白菜等。而且由于语言上和地域上的优势,延边朝鲜族去韩国学习和工作的人较多,每个家庭都有出国的情况,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空间上的距离变远使得亲情上的距离也扩大,松散的家庭结构成为这一地区的一大生活特色。随着不断的劳务输出,延边朝鲜族地区人民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由于处于中朝、中韩国际交流前沿,在上个世纪90年代,延边朝鲜族地区利用地缘上的优势,开始引进朝鲜、韩国文化,一些先进时尚潮流开始涌入该地区,包括家用电器、流行服饰、流行歌曲等,直到今天,要想不出国就买到纯正的韩国货,还是要到延边朝鲜族地区,这成为这一地区独有的地域性文化现象。
3.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延边朝鲜族由跨界民族转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传承了半岛文化特征,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但一个民族的文化并非始终处于静止、凝固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的建构和生成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尤其是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加快,延边朝鲜族人民思想变的开放,眼界日益开阔,逐渐萌发出对其移民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始注重在与其他民族相互交往过程中与时俱进的建构和发展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各族人民纷纷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加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延边朝鲜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尤其是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融合,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推动了延边朝鲜族文化的发展,增强朝鲜族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
例如,在饮食上,延边朝鲜族人民不仅只吃狗肉汤、包菜、炒年糕这些传统美食,同时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其他民族的碰撞中,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如吃饺子,粽子,月饼等;在民俗领域,曾将巫术视为治病驱魔的良药而被广为流传,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愚昧的迷信活动逐渐销声匿迹:在服饰上,“韩服”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服饰,但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以及衣服不方便劳作等原因,延边朝鲜族人们开始穿中山装,现如今“韩服”不再是日常穿戴的衣物,但仍是朝鲜族的民族特色之一;在价值观上,开始追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而且延边朝鲜族还就地取材,利用延边地区独有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民族旅游文化,繁荣地区经济。可见,延边朝鲜族从朝鲜半岛移居过来之后,在继承了朝鲜半岛民族文化基础的同时,也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式和特征,构建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表现出本土化、异质化的特点,很多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也成了该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漫长岁月,生生不息,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历经岁月的洗礼,经过跨国的迁移和战争的打磨,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终成民族花园里的魅力花朵。
四、结论
延边朝鲜族作为“迁入的跨界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经历了特殊而复杂的历程。延边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经历了清、民国、伪满、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但是只有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团结、平等政策,才使延边朝鲜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紧紧地维系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又牢牢地融合于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注:
①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一斗为一石;计算重量的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参考文献
[1]郑喜淑.延边朝鲜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M].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中共满洲省委给中央的信,1930.4.15.
[3]中共满洲省委关于韩民族问题决议案,1931.5.26.
[4]刘俊秀.在朝鲜族人民中间[M].延边党史资料通讯,1987:3(1).
作者简介:权春燕(1986-),女,吉林龙井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硕士。
朴晋康(1963-),男,副教授,吉林舒兰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通讯作者:权伍荣(1961-),男,教授,吉林舒兰人,主要从事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