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 李艳娥
[摘要]职业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存在沟通协调难、教育融合难、专业产业匹配难、企业参与难、课堂生态实施难等问题。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包含大湾区生态、学校生态、课堂生态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从转变观念,融合发展;完善机制,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合作共生,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增进交流合作,师资共享;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生态活力五方面促进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
[作者简介]董平(1976- ),男,湖南益阳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李艳娥(1968- ),女,河南开封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廣东 广州 51040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0-0053-05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职业教育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撑,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粤港澳应充分发挥三地体制优势,努力打造世界级职业教育集群;充分发挥三地资源优势,共建共享一流的职业教育生态体系。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包含大湾区生态、学校生态、课堂生态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内涵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的教育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演化和发展规律,存在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平衡与不平衡,在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也存在相互竞争和协同进化。正因为教育生态系统环境组成、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结构、生态功能等方面具有复杂性,所以我们需要应用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等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生态问题。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内涵是指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发展需要,满足大湾区行业、产业、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生态需求,满足受教育者生态学习规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受教育者进行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满足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符合受教育者学习规律。
本文认为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大湾区生态、学校生态和课堂生态。开展职业教育要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下,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协同进化,保持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生态平衡,即大湾区生态;学校基于大湾区生态要求,合理布局管理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后勤、学生和社会资本(如校企合作企业、教学实践基地等)保持生态平衡,合作竞争协调发展,即学校生态;学校进行课堂教学、人才培养、课程改革要与学生学习规律等保持生态平衡,即课堂生态。
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广东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2017年,广东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 459所(不含技工学校),其中大湾区内的广东9市有235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 99.3万人。2016年,广东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85所,包括11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5所省示范高职院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为72.8万人。香港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训练局(VTC)负责。该机构于1982年成立,每年约为25万名学生提供全面的职前和在职训练。澳门的职业教育分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有三所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教育隶属教育暨青年局,2017~2018学年总共有1291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虽然粤港澳三地职业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三地职业教育要协同发展服务于大湾区,实现“1+1+1>3”的生态协同效应仍存在诸多问题。
1.“一国两制”,统一指挥缺失,沟通协调难。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之前,三地职业教育均是服务于当地的行业企业,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之后,三地职业教育需要合作共生、竞争协同,共同服务于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一国两制”的粤港澳三地有着各自的领导政府,有着各自的行业、产业发展重点,有着各自的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如何将粤港澳三地职业教育整合成统一的职业教育资源共同服务于大湾区,需要粤港澳建立统一的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机构,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合理布局三地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生态协同,培养大湾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教育体系差异,有合作,融合难。广东职业教育规模大,职业学校多,生源多;香港职业教育发达,国际优势明显;澳门职业教育在服务业方面优势突出。粤港澳三地职业教育各具特点,资源互补性强,但由于粤港澳三地教育体系的差异,教育模式暂难通约。虽然政府高层有很多会晤和交流,但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合作机制。目前,粤港澳职业教育基本是浅层合作,如三地交换生合作、三地师资交流学习等,并没有从行业和产业支撑、生源和就业市场融合、学历学位互认等方面深度融合。
3.专业设置不合理,与行业、产业匹配难。2017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点设置最多的是财经商贸类,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布点数最多,在校人数排名最多的是学前教育、电子商务专业。2017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最大规模专业类别是财经大类。广东省职业教育学校间专业重复建设现象突出,经管类等专业设置点数过多,职业教育专业对接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制造业、金融业、医药卫生业、环保气象与安全业、公共事业等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香港澳门职业教育发展较早,与当地行业、产业衔接较好,但放眼到粤港澳大湾区行业、产业人才需求,香港澳门职业教育无论是从专业设置,还是从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制度缺失,行业、企业参与难。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2016年,參与产教融合的企业数量有19556家,产学合作专业数共1955个,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招生录取、共同培训师资、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参与职业教育。虽然参与的企业在增加,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香港的职业教育主要由香港职业训练局这一法定机构管理。职业训练局理事会人事结构按照 6︰1 比例分别由非政府人员和政府官员组成,非政府人员由雇员和工商界代表组成。可见,香港的行业、企业不仅参与到具体的人才培养中,还深入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管理工作。澳门的职业教育政府介入较少,主要由社会团体或宗教团体创办,企业参与程度很高。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后,当地企业参与其他地方职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实现大湾区内所有企业与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便利融合。
5.文化差异,个性差异,课堂生态实施难。生态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每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粤港澳文化差异较大,三地学生价值观、个性差异也较大,因此,要给由粤港澳三地学生组成的课堂讲课,对授课教师的挑战很大。
三、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的子系统,有多层次生态结构和多元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内有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
1.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类似,由生态主体、分解者、环境等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连成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价值链。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主体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主要是大湾区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还有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的行业、企业,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具有知识技能的学生,也包括为行业、企业提供的服务等。消费者包括学生、大湾区内的行业、企业。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粤港澳三地政府及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它们搭建平台,制定相关政策,实施行政管理,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提供宏观指导和相应支持。“一国两制”的粤港澳大湾区,面临不同的政治制度,其职业教育生态环境比较复杂,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各构成要素通过价值连成一个链条和网络,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机地组织起来,见下页图1。
2.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生态结构。生态结构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转移的途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包括大湾区生态、学校生态和课堂生态。大湾区生态由政府、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主体构成。学校生态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行政、后勤、学生和社会资本(如校企合作企业、教学实践基地等)等构成。课堂生态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等主体构成。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各生态主体合作协同,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使人才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符合大湾区发展需要。
3.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多元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是对生态环境起稳定调节作用的功能。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多元生态功能。第一,对内有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制定课程目标、明细教学重点难点、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二,对外有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根据大湾区发展战略,行业搜集信息,预测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使培养的学生质量满足企业需求。
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策略
1.转变观念,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级政府、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构成主体要转变观念,由合作转变为融合,由面上合作转变为纵深发展。各构成主体要有瞄准世界、放眼全球的韬略,有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大湾区的战略思维。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各有不足,各构成主体要有全方位的整体设计和思考,用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来统领并实现理念交融,打造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新高地,建设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推进大湾区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2.完善机制,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应组织粤港澳三地政府或者大湾区的11个城市和地区成立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由委员会起草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框架协议,由中央政府发文,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三地政府应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磋商会议,协调解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合作事项。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应联络协调三地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合作事项深入实施;三地政府应建立日常工作机制,完善组织架构,责任到人,共同推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工作;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由第三方评估各地职业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制订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方案;建立大湾区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制度,解决合作办学、课程改革、师资交流、学历学位互认等政策性障碍;深化产教融合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平台。
3.合作共生,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粤港澳应充分发挥三地体制优势,打造世界级的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政府、职业学校和机构、行业、企业等联盟主体,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共享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体系。政府制定政策支持,搭建各方合作共生发展平台;行业协会分析大湾区产业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确保人才供给等于人才需求;企业与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深度融合,提供学生实践教学资源,参与课程改革及教学,共同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加入联盟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企业的资源优势及入盟条件,使联盟内各主体生态位分离,避免内部竞争。各联盟主体应开展广泛的对话和协商,厘清各自的优势和需求,求同存异,合作共生谋发展。
4.增进交流合作,师资共享。政府应健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的相关激励和评价机制,为教师合作交流提供平台,畅通沟通交流渠道。粤港澳大湾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应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科研攻关等合作增进交流学习;通过师资互培互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共建共享师资资源。鼓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去企业生产实践、学习交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同时,鼓励企业有经验的能工巧匠来学校任教,为课堂生态建设提供有利的师资保障。
5.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生态活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离不开公众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应拓宽渠道,鼓励公众参与。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鼓励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出谋划策,探讨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策略。根据大湾区生态环境变化,动态调整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成员,吸纳与大湾区建设发展一致的新行业、新企业融入职业教育之中,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扩大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容量,增强生态活力,保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朱亚梅.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化管理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4(19):6.
[2]方芳.教育生态学视域中的英语笔译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0(20):110-111.
[3]曾茗.香港职业训练局对内地职业训练院构建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7(12):68-71.
[4]黄韬.现代信息技术对优化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堂生态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3):26-28.
[5]吴鼎福.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初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95-99.
[6]周任重.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J].开放导报,2017(6):53-56.
[7]刘璟.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与合作模式探索[J].开放导报,2017(10):96-99.
[8]連晓庆,卢亚楠,王波.区域协同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74-78.
[9]王奕俊,王建初.资源配置优化视角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31-34.
[10]刘雪梅,李卫东,梁裕,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7(27):22-25.
[11]王加强,范国睿.教育生态分析:教育生态研究方式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7-10.
[12]范国睿.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7(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