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力钢
教育成本一直是经济学家和会计界探讨的问题。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教育成本概念、教育成本计量和教育成本分析等有较多的研究,但涉及教育成本控制的较少。本文试图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主要从高校教育成本定义、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则、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过程及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为高校加强成本管理和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参考。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 世纪50 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提出的。1958 年,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约翰·维泽(John Vaizey)在其专著《教育成本》中,对20 世纪初50 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当时他把教育经费等同教育成本。1963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e)在其《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辟专章论述了教育成本,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把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划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两部分。1989 年,我国学者阎达五、王耕认为,教育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总和,从理论上说是指培养每一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有形成本(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即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1996 年,王善迈教授把教育成本界定为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这一概念规定了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1997 年,靳希斌认为,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类学校的在校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从国内外各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教育经济学界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不同表达,但对教育成本的本质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成本的界定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成本是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考虑的,是指为完成某一教育的学校与学生各种耗费的总和,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学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费用;第二是学生为学习所支付的生活费用;第三是学生因为学习而未能参加工作带来的机会损失或称为教育机会成本。狭义的教育成本则应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来界定,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总和,即学校为培养学生所支付的费用总和。基于学校管理角度考虑成本的大小,从成本核算的会计学角度出发规范教育成本更为科学。因而,本文采用狭义的教育成本概念。
(一)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办学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控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高校经济法人地位的确定,明确了高校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要求高校必须进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参与竞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校实行“供给制”,高校作为政府的附属事业单位,只是政府的报账单位,学校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和科研,忽视经济活动,缺乏成本意识,更少讲办学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了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同时确立了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这样各高校必须面向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员。高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树立成本意识,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实行教育成本控制。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求实行教育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经济单位适应市场竞争、加强内部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影响,高校在从事教育管理中,只重视教学业务过程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管理,而忽略了对教育成本的控制,存在着办事不按经济规律、办学不计成本、管理不讲科学、工作不讲效率、材料消耗无定额、设备利用无规章、经费开支无计划等现象。成本控制引入高校必将使高校运用成本管理原理规范内部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财产物资的使用和经费支出,及时了解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从中发现问题,研究和提出改进措施,减少浪费,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教育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可能性
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为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高等教育界对教育成本管理的理念已经接受,不少学校开始了认真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根据企事分开的原则以及学校教学、科研、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不同职能特点,建立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校办产业市场化,实行独立的成本核算、自负盈亏;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减少学校在后勤方面的成本负担;逐步理顺校、院、系几级关系,分清职责、落实责任,实现治事用人相结合,权责利相统一等等。这些成效为推行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高校教育成本的可控性使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成为可能。按照控制理论,作为控制对象的成本能否受控,主要应考虑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成本有无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控制过程实质是通过实施各种控制措施,在成本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中,引导其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成本发展指向若是唯一的,则没有必要对其实施控制。其二,成本控制者的控制能力决定了实施成本控制的现实可能性。只有当成本管理者有实施控制的能力时,成本才会朝向期望的目标发生。所以,从成本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和成本管理者的控制能力来看,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的这种可受控制的性质被称为成本的可控性。这种可控性使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拥有了可能性。
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研究成果使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成为现实。在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的40 多年里,很多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计算过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袁连生将计算教育成本的方法概括为两类四种:一类是数理统计法,包括算术处理法和数学模型法;另一类是会计法,包括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笔者认为采用会计调整法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这些计量方法为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具备了现实条件。
(一)非盈利原则。教育成本控制与企业成本控制不同,企业的成本必须能带来适当的盈利,它通过盈亏临界点原则和确定目标利润额来确定目标成本。而学校是非盈利性机构,其教育成本的确定应遵循非盈利原则,即教育成本控制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目前,我国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兴起了一些民办高校。笔者认为,投资者投资教育获得政府所允许的投资回报,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这仍是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
(二)最大效益原则。高校教育成本效益是高校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即高校用于培养学生的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成果的比较。教育成本控制不以盈利为目标,应以投入的成本效益最大为原则,通过教育目标成本控制,力求使单位成本尽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不能盲目投入,在操作上应使成本投入向综合效益高的项目倾斜。
(三)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控制是指全校、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全校控制是指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即从校级到各院系、各部门凡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各个环节都要实行成本控制,计算成本的收支;全员管理是指成本管理的群众性,即从校长到每个员工都要参与成本管理,注意每个环节的消耗;全过程管理是指成本管理的完整性,即从招生、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毕业等都要进行成本管理,讲求经济效果。
(四)分级分口控制原则。为提高教育成本管理效益,学校需建立分级分口管理体系,每一项目应有专人负责,并按业务分类归口到有关职能部门,建立教育成本管理体系,推行教育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从纵向和横向都去把好成本管理关,提高教育成本使用效率。
(五)企事分开控制原则。企业成本以盈利为目的,而教育成本以非盈利为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企事业并存,高校内部既有事业性支出,又有经营性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企事业分开,确立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明晰产权,用不同的成本控制办法,以分别确保教育成本和企业成本的真实性。
(六)发展优先原则。“发展是硬道理”,对一所学校来说,维持和发展都重要,维持是生存之需,发展则是维持的基础。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首要是突出发展,以发展求生存是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教学质量是高校从事教育活动的关键,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应该优先考虑这一方面的投入。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以教育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及其效果为杠杆,围绕如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问题来研究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成本问题。借鉴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全过程的运行程序表现为:预测→计划→控制实施→计量→分析→考核→反馈,不断循环的过程。
(一)事前控制
1、成本预测。教育成本预测是指在深入分析和研究高校内在和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高校从事教育活动的成本水平进行的预计和计算。预测的一般程序是:A.确定预测目标;B.收集资料;C.建立预测模型;D.分析评价;E.修正预测值。科学的成本预测,可为学校确定办学规模、调整内部专业设置结构、合理配置校内教育资源等提供决策依据。
2、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以货币形式预先规定计划期内教育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和成本水平,以及为保证成本计划实现所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案。成本计划是高校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计划既要先进,又要有科学的、充分的根据,还要有确实可行的措施保证。高校编制成本计划可分为两步进行:首先,由各院、系、部及职能部门按教学和管理任务,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编制部门成本计划和经费预算;然后,由学校汇总综合平衡,编制正式的成本计划。
(二)事中控制
1、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责任制度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高校应当针对教育的特点,参考企业广泛实施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制定出自己的成本控制制度。其总体思路是首先在学校内树立起全员成本意识,为了以相对低的教育资源增养出足量、优质的人才,高校必须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尤其在高校管理部门负责人中树立牢固的成本意识。其次,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责任制度,各个岗位都应制定成本预算,并各自承担相应的成本控制责任。第三,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同酬劳和职务的升降挂钩。
2、高校教育成本要素控制
针对影响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就可尝试从人员成本、管理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等方面着手实现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
(三)事后控制
1、成本计量。教育成本计量是对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核算标准归集和分配,以计算出高校教育总成本和教育单位成本。从教育组织方式来看,教育具有批次性特征,在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时,可根据分批法核算成本的原理,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批次的学生,在培养周期内归集和分配各项教育成本,分批计算教育总成本和教育单位成本。
2、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利用教育成本计量及其他有关资料,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成本状况及其变化进行连续考察,系统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形成成本的原因,有助于教育成本管理作出正确决策,从而提高教育成本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成本质量、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3、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指在财务报告期结束时,通过把报告期成本实际完成数额与计划指标、预算指标进行对比,评价成本管理工作成绩和水平的一项工作。它是检验成本管理目标是否达到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进行成本考核,可按各院、系、部、职能部门实行成本指标归口分析管理,将分解后的成本指标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比较,衡量各部门经济责任的落实与贯彻执行的好坏,并将考核结果与一定的奖罚结合,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分配原则。成本考核除对各个单位按单纯的成本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外,还应结合办学效率指标对各院、系、部的成本管理工作与办学效益进行评价,对各专业办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进行相关考核,促进各部门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4、成本反馈。成本反馈是将成本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成本预测和计划者(或成本决策者)。它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是将前期的成本执行结果来修正后期的成本计划,以使后期的成本计划具有先进性。
笔者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过程的运行程序是从事前控制到事中控制再到事后控制以及信息反馈过程的封闭流程,如下图(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流程图):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流程图)
相信通过按照上述控制流程对高校教育成本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高校的成本效益和办学效益会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