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育因素,教师挖掘这些资源,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达到情感交融,从而提升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因素 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内涵丰富多彩,美育因素随处可见。比如:神奇的汉字,优美流畅的语言,赏心悦目的图画,广阔而深远的意境……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善于根据学科特点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资源,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愉悦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一、在识字教学中感受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不仅要学会写字,还应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认真、正确地写字,熟练掌握汉字的笔画和笔顺,而忽略了让学生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的结构记录着不断演变的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如果不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体会汉字的美,那么即使学生记住了、会写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没有任何兴趣可言,更加认识不到汉字的意义,记住的汉字也只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符号而已。如果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注重汉字的结构规律,那么既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汉字内蕴丰富,如“月”字,教师通过动画演示“月”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发现用线条勾画出来的就是“月”的外形特征,就像一弯月亮的形状,是真实事物的写照,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倍增。“明”字,是由“日”和“月”组成,而“日”和“月”合并起來表达的正是“明”的意思。这样,学生对“明”的字形和字义记忆得更深刻了。
汉字的演变是耐人寻味的,学生结合汉字的演变学习汉字,通过图画、动画等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汉字,发现汉字音、形、义的特点,让学生既在好奇中学习掌握知识,印象深刻,又了解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
二、在朗读教学中体验美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其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颂扬英雄的伟大,还有的歌唱平凡的故事……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尽情品读,不仅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积淀更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根据优美的文章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挖掘和发现每一篇作品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的美,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到语言描述的形象美和隐藏的内涵美,在诵读中激发起学生情绪上的喜、怒、哀、乐,与作品产生共鸣,体验情感美。在赏读中获得美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审美价值极高。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课,吟诵起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首先,教师用舒缓的、富有情感的语调范读描写五彩池的语句,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进入情境。令人着迷的大自然画卷仿佛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迫不及待地模仿教师美美地读课文,感受这大自然恬静、秀丽的柔态美。其次,教师再以激动人心的情怀,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语调导读描写动物的段落,激发学生们的激情,感受羚羊、金丝猴等小动物们的可爱。犹如身临其境,学生们可感可触,扣人心弦,拥有浓厚的审美兴趣,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和净化。投入朗读,感悟作品的情感美,由衷地抒发“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三、运用插图鉴赏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直观的课文插图,这些插图无比生动、惟妙惟肖,给学生美的感受,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审美感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插图内容广泛丰富,形象鲜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它所展现的美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学生在欣赏插图、观察插图的基础上,调动所有感官,展开想象,理解文章内容,由衷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把看到的、想到的美表达出来,这是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黄山奇松》一课中,四幅插图凸显了黄山奇松的形体美。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出了黄山松树的奇特,再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学生便能感知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获得审美愉悦:迎客松的图片“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长长的手臂”。通过图画抓住“饱经风霜却郁郁苍苍”,让学生体会迎客松生存在悬崖峭壁上生命力的顽强,伸出的手臂又让学生们感受到迎客松的热情好客,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游其中。学生丰富了感性经验,获得了审美感知,便自然而然地融入画面。这时,学生就水到渠成地体会了三大名松的“奇”,令人心旷神怡。此时,让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象,谈谈自己的感悟,入境、入情,学生们便会萌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创设情境体验美
因为学生的审美层次与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和审美情境有关,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拓宽本学科的知识领域,善于根据课文内容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图画、音乐、视频等,给课文中的人物、景物等信息附加感情色彩,挖掘其美的内涵,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美的情境。在生动、融洽的氛围中,通过情感的诱导,学生思维活跃,情感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文本的意蕴,激起愉快的情感体验,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达到情感交融。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能起到很大作用,既提升学习效果,又升华了课文的美感。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莫高窟》一课时,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现形态各异的飞天壁画,播放音乐,创设一种浓重的情感气氛。画面的展示、轻柔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学生面对画面,展开想象,就像是来到了莫高窟:漫天的飞天有的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有的翩翩起舞……它们形态各异、精妙绝伦,仿佛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音乐伴奏,以情动情,情感交融,学生朗读课文,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声情并茂。精美、辉煌的壁画带领学生走向艺术的殿堂,陶冶性情,满足了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总之,语文教材中美育因素无处不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创造美的意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小英.教师的审美情趣[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