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W+1H”分析法的区域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2019-11-07 01:56重庆李兴科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事象扎龙蒸发量

重庆 李兴科 周 飚

在区域地理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经常感觉到很茫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系统地把握一个区域的基础知识与核心内容、如何解读小尺度(特殊性)地理事物和现象等。多数情况下,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采取的基本上属于“八股文”式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复习效率比较低,而教师们也希望能提高课堂效率。另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八股文”式复习,学生基本上认为区域地理大多数属于背诵记忆的内容,学习也没有太高的思维强度和难度,但在做习题时,基本上又不会,感觉到复习效果不佳。所以在区域地理复习时要明确,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载体,对于原理规律要求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另外由于某要素改变,该区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需要进一步解读清楚。所以说区域地理的复习实质上是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双重素养的培养,难度比较大。

一、解读“5W+1H”分析法

要突破区域地理的复习,笔者建议使用“5W+1H”分析法。1932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5W分析法”,后经过人们的不断运用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5W+1H”模式。“5W+1H”通常指的是5W1H(WWWWWH)六何分析法,其主要内涵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由于区域地理学研究过程中一般涉及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根据区域地理学的特点将“人员(Who)”改为了“哪些(Which)”,指哪个或哪些因素的改变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根据区域地理复习的特点,其复习顺序就可以为:地点(Where)、对象(What)、时间(When)、原因(Why)、哪些(Which)、怎样(How)。

六大要素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主要是以问题方式出现的,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5W+1H”分析法的问题方式

二、例析“5W+1H”分析法

根据“5W+1H”分析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问题表达方式特点,下面以澳大利亚为例来简要说明复习要点。

1.澳大利亚——where

图1

明确该地区的海陆分布状况,与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以及经过的主要经纬线。澳大利亚属于大洋洲,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美洲遥遥相对;20°S和30°S穿越大陆北部和南部地区,120°E和140°E穿越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如图1)。

2.澳大利亚——what

区域重要的地理事象,如气候、地形、特有的地理事象。澳大利亚代表动物之一是袋鼠,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分布,中部是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南北两侧有热带草原气候,最南部还有地中海气候分布。

3.澳大利亚——when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分析不同地理事象出现的时间。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出现在夏半年(北半球的冬半年),受来自于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丰沛的降水。澳大利亚是一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每年冬季也是剪羊毛的最佳时间。

4.澳大利亚——why

分析区域地理事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澳大利亚代表动物形成古老性和独特性的原因,科学家认为是澳大利亚大陆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动物演化缓慢。缺少大型食肉动物。

5.澳大利亚——which

重点说明地理事象与一般分布规律的差异,并说明主要影响的原因。澳大利亚东侧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中部和西侧气候完全不同。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分水岭分布在东侧,阻碍大气环流,加上东侧暖流,盛行风的影响,以及澳大利亚的纬度分布,共同形成东部气候类型。所以说某一要素的改变影响了其他地理事象的变化。

6.澳大利亚——how

区域地理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或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分析。澳大利亚煤和铁矿石出口多,为何钢铁工业不发达?澳大利亚发展历史较晚,工业生产水平与规模都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较大,特别是机械工业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对钢铁需求量少,加上人口数量少,缺乏劳动力和淡水。所以澳大利亚是一个“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三、运用“5W+1H”分析法

在区域地理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运用“5W+1H”分析法要考虑地理事象特点,着力分析相关的问题,不是每一个要点都要强化,突出核心内容分析就可以了。另外在备考中还需要关注三个问题,即尺度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基础性与关键性问题。

1.大尺度与小尺度

区域地理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般强调是大洲、大洋、国家和地区的复习。从尺度来看是大尺度,也就是让学生明确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大洲、大洋和国家的主要分布地区。重视经纬度的记忆,大洲和国家轮廓的描绘。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一般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特别是大尺度部分的知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会引起学生对于大尺度内容掌握不好的情况,无法正确识别小尺度范围的地理事象。例如,给出有80°E和90°E穿越的一部分陆地,周边有海洋分布,就应当判断其位于的南亚地区。因为在南亚复习中会提到该地主要的经度有70°E、80°E和90°E,北回归线穿越其北部地区,南部主要是印度洋环绕。

【典例1】(2017年全国卷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下列试题。

图2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 )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参考答案】A

【解读】根据图2提供的经纬网图可以判断出该地纬度由68°到70°向北递增,位于北半球;经度由24°到28°向东递增,位于东半球。联系大洲大洋的分布,材料中提到的“芬兰”,所以该地位于欧洲北部,这是判断该地在哪(Where)。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所以其测试时间是冬季时间,这是判断时间,即(When);纬度高,地面有结冰现象,这说明该地的特点,即(What);因此路面应当是冰雪路面。

【小结】本题可以通过经纬网,从大尺度范围推出位于亚欧大陆的北部;联系材料其位于芬兰,所以伊瓦洛这个小尺度地理事物基本可以确定它的地理特征,如本题中的冬季路面状况。本题主要运用“5W+1H”分析法中的地点(Where)、对象(What)、时间(When)来进行分析研究。

2.普遍性与特殊性

地理学的自然原理和人文原理都有普遍性,需要在不同区域来运用这些原理。但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因此还涉及分析一些特殊性地理事象。例如,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分布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是最典型的分布地区。由于受地形的阻挡作用,在南北美洲的同纬度西岸却形成了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和分布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如在北美洲美国西南部的奥林匹克半岛和阿拉斯加的东南部,以及加拿大温哥华岛的西海岸都出现了温带雨林景观,主要原因是西风受地形阻挡降水量大增,出现了类似于热带雨林的景观,只是生物种类较少。

【典例2】(2018年全国卷Ⅰ)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3)。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图3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解读】本组试题考查的普遍性规律是湿地形成的地形特点,湿地中含盐量的变化特点和原因。一般湿地出现在地势相对平坦,排水较差的开阔区域,这是说明在哪里有分布,即(Where);湿地中由于不断有河水流入,河水会带来一定的盐分,不断的富集,而水分不断被蒸发,水量保持相对稳定性,盐度就会慢慢变大。这涉及了湿地盐度变化,即对象湿地(What)、盐度变化的原因(Why)、蒸发和盐度(Which)、怎样发生的(How)。

考查的特殊性规律主要是扎龙湿地的气候特点,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的关系。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不能外泄,湿地的水量较原来少,就说明扎龙湿地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这涉及了对象(What)是扎龙湿地;发生了什么事件(How),从内流河到湿地变化;原因是什么(Why),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这与东北地区纬度高,蒸发量少的普遍性规律是不一样的。

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等于流出到嫩江的水量,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特殊性规律是蒸发量增加,而且随着湿地面积增大,蒸发总量增大,目前与降水量持平了。此处涉及对象(What)是含盐量变化,重点是分析原因(Why),蒸发量和降水量变化。

【小结】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的湿地、降水量、蒸发量和湿地中含盐量的变化,涉及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要考生充分依据材料来分析说明,而不能单单用东北地区一般性认识来解读。本题主要运用“5W+1H”分析法中的地点(Where)、对象(What)、时间(When)、原因(Why)、哪些(Which)、怎样(How)来进行全面分析研究。

3.基础性与关键性

基础知识就是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主要把握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需要花时间进行理解和记忆。关键性知识是这个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知识要点,一般也是重点知识,需要清晰解读,例如,云贵高原的重点知识就是喀斯特地貌特点、昆明准静止锋、贵州的石漠化问题等。

【典例3】(2019年全国卷Ⅰ)图4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3题。

图4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参考答案】1.B 2.A 3.D

【解读】本组试题考查的基础性知识有东北地区某区域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铁路布局和资源状况。关键性知识主要是如何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资源,铁路布局特点等等。试题中给出了东北某区域的经纬网、河流和铁路,这是考查考生地点(Where)、对象(What)的判断。考生应当根据地图出现的河流、铁路和山峰,可以判断出这个地区位于东北的山区,铁路布局与河流基本重合,并且河流和铁路都有断头现象。这涉及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Which)。而材料提到“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这就是时间(When),发展状况(How)。根据该地区的经纬网、河流分布、铁路布局特点和山峰位置,基本可以判定这里铁路运输的主要是原木。这里涉及对象(What)是铁路,修建早,而且几条铁路不相连,说明铁路之间有山地阻挡,而方便各个方向物质的运输;由于运输减少,所以目前废弃(Which)。结果可以推出运输的是原木,由于国家控制东北地区的林木开发,因此运输能力下降,所以几乎废弃。

【小结】本题组考查区域地理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地形特点和铁路运输量变化,也考查这个区域的关键性知识,即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保护引起铁路运输状况变化。本题主要运用“5W+1H”分析法中的地点(Where)、对象(What)、时间(When)、哪些(Which)、怎样(How)来进行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事象扎龙蒸发量
近36年来渭河定西段蒸发量时空变化及演变趋势研究
东坡词中民俗文化事象浅析
带春回扎龙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鹤之灵
初秋游扎龙湿地有感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诗词教学中的“量体裁衣”与“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