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黄辉昂
2019年高考刚落下帷幕,高考地理试题从整体性视角,注重整合学科知识与能力,横向联系、纵向贯通,面对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探索和解决问题。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6~8题,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又如全国卷Ⅰ第37题,以湖泊演化为线索,充分体现了地壳、湖泊、地形、气候等各种自然要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理念;同时,将区域联系和区域过程展示给考生,要求考生具有要素综合、空间综合与时间综合能力。再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37题,通过对不同日期水体形态的比较,分析气候、河流和地质地貌的相互作用,将短期的小尺度自然地理过程与长期的大尺度自然地理过程相统一,要求考生从整体角度认识地理环境等,这些都充分折射出地理知识整合在备考复习中的重要性。
学科知识整合是指把零散的或不同学科知识衔接起来,实现不同知识间的协同,使零散的知识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新功能的有机知识整体。“一核四层四翼”为核心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考查内容与要求,笔者认为知识整合是达成高考内容与要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干旱为例,将一轮复习中已掌握的一堆孤立、零散知识按照一定的路径与方法,整合成更为庞大、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以此抛砖引玉,触类旁通,着实提升备考复习实效。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构建起了以“一核四层四翼”为核心的高考评价体系,推动着高考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变革。素养立意的测试与传统的知识立意的测试有着根本的区别。知识立意的测试体系更多关注对孤立知识理解和掌握深浅程度的考查,考查的是许多考生和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知识点”,而素养立意的测试则更强调“知识面”的考查;知识立意的测试体系具有“纵向延伸”性质,即沿着某个知识点向深度、细节和难度方向延伸,素养立意的测试则具有“横向延伸”性质,更强调的是本学科不同知识之间的整合。
“一核四层四翼”为核心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四层考查内容,科学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其中关键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平常的复习备考中,有意识地从某个知识(概念)始点出发,不断进行逻辑推理,推导出更为庞大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核四层四翼”为核心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四翼”考查要求,科学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其中综合性考查则更多地考查本学科不同知识的综合,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三个维度,而知识整合有助于学生将原有孤立、零散的学科知识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组成被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知识只有被整合、被结构化,才能达到有效创新,才能被综合运用,才能应对真实情境的挑战。这也正是实现综合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下面笔者以干旱为例,将孤立、零散知识按照逆向推理“为什么会干旱”、正向推理“干旱会怎么样”、辩证与整体性原理得出“干旱应该怎么办”的路径与方法,将干旱相关知识整合成更为庞大、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供学生借鉴,提升高考复习实效。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逆向推理干旱的形成原因:为什么会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气温高,蒸发旺盛→调动与运用影响降水量少的主要因素→延伸到干旱典型地区→回顾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特点与成因→归纳出影响一个地方气候形成因素的一般方法。
【例1】(2019全国卷Ⅱ)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解析】首先,明确设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地形这一个要素对宾川县河谷地区气候“干”与“热”形成的影响,因此作答时要分清楚:地形对“干”的形成产生哪些影响、对“热”的形成产生哪些影响。其次,获取试题信息,根据设问来看,明确地形对干热气候形成的影响,那么地形信息的获取是第一位的:材料“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信息,可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出横断山区具有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再加上设问明确该地位于“河谷地区”,把获取的两个地形信息结合起来,对准目标分析“干”“热”,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宜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考查特点小结】本题重点考查地形这一单一要素对干旱形成的影响,体现出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中两个要素间的综合考查,下面例题则反映出高考试题中多个要素综合对干旱形成的影响。
【例2】(2012年全国卷Ⅱ)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5 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干旱的原因,注重考查读图、提取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根据经纬网、海陆位置、等高线等信息,可推理出图示区域为南美洲,位于南太平洋沿岸的低纬度地区,且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根据纬度推理出该地地处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根据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得出该地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对沿岸起减湿作用。
【考查特点小结】本题根据纬度推出气温和盛行风带,并结合地形推理出地处背风坡,从而得出该地降水较少;同时依据海陆位置,并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得出沿岸有寒流流经,对沿岸起减湿作用,从而加剧了沿岸地区干旱情况。综上所述,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重点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来分析其成因,注重考查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通过逆向推理干旱的形成原因,能将一系列相对孤立、零散的知识点(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盛行风等),串联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链(如根据纬度推理气温、根据纬度推理盛行风带、根据地形推理迎风坡或背风坡、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推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和知识面(如聚集到气候干旱这一地理事象上),以此来达到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立意测试的要求。具体的逆向思维推理路径如下图所示:
正向推理干旱产生的影响。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详细地阐述了与干旱存在内在关联的生态环境问题即土地荒漠化问题。此项推理整合了荒漠化概念与典型分布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推理干旱环境下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之间的内在关联、荒漠化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等知识点。具体整合路径如下图所示:
干旱的气候条件不仅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深深地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其他地理事象。如干旱环境具有降水少、光照强、热量充足(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大部分条件利于喜光、耐旱作物与瓜果等生长→当地适合发展喜光、耐旱作物与瓜果等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具体整合路径如下图所示:
【心得】在复习备考中要辩证地看待地理事象。如干旱的气候条件首先想到的是不利于农业生产、有风沙天气等不利的方面,但从干旱气候对地表形态(多风沙等现象)的影响入手,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就是因为气候干旱,多风沙,文物被风沙掩埋而保存至今。
干旱的地理环境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活动,既提供有利影响,也能产生不利影响,但人类生产活动表现出不同的方式与强度,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其部分知识整合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人类在利用干旱等自然条件时,如果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但不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通过此知识整合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领会人地协调发展的实质,必将有助于学生将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内化于心。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干旱这一核心概念与主题,整合了热带沙漠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荒漠化问题与防治、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与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干旱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知识点,此外也能整合干旱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特点、干旱区风沙与文物保存、其他人类生产生活等知识,在此不做一一赘述。旨在引导学生在复习备考中,能自觉地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庞大而有序的知识体系,从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最终赢得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