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基于学术情境的河流地貌试题设计

2019-11-07 01:54广东戴何明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北题组干流

广东 戴何明

高考地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指出,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选择地理学研究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素材,是创设与学科发展相联系的情境的方式之一。河流地貌是自然地理的基础内容,是一轮复习阶段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主干知识。近年来,河流地貌在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就有部分试题的背景材料是从地理学术研究成果中直接选取的。解读这类高考试题,不能仅仅从知识点考查的角度进行,更需要从试题设计的角度来把握,最终形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同属于选择题第9~11题的2019年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题组与2017年全国卷Ⅱ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题组为例,分别探讨两组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择与试题设计的关系。

一、黄河小北干流题组

【例1】(2019年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1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图1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分析】该组试题的图像可以参考邵文伟等人发表在《地理学报》(2018年第73卷第5期)上的论文《黄河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冲淤过程模拟》中的黄河小北干流概况图,如图2所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论文中用横线的长短表示冲淤断面的宽度,命题者将图中的冲淤断面横线改为虚线框图,并注明“河道摆动范围”,这样能起到简化图像信息的作用。在论文中的图里标明冲淤断面序号的目的是为了详细、清晰地界定小北干流的分段位置,但试题的图像没有标注清楚小北干流的上、中、下段界线的具体位置,这就使得第10题的设问显得过于突然。

图2

第9题设问的实质是通过分析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原因来考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的考查。据图1中右下角黄河小北干流位置示意,结合所学的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可知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根据题组文字材料提示,堆积性游荡河道的特征是“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因此可以判断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动力条件)。黄河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黄河年输沙总量的89%。黄河小北干流位于黄河中游,河流含沙量大是堆积性游荡河道形成的物质条件,因此选项D正确。流量大不一定能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选项A、B、C错误。

第10题设问的目的是考查黄河小北干流内部的差异,属于地方尺度分异的考查,也是对区域认知更进一步的考查。“中段摆动范围较小”即意味着是中段与上段、下段摆动范围的比较。论文中的分析指出,根据河道平面形态呈哑铃状(两头宽,中间窄)将小北干流分为上、中、下三段,这在题组的材料中并没有说明。该河段河流自北向南流,中段河流流量比上段大,所以无法用于解释中段摆动范围较小。从图1可以看出中段没有支流汇入。尽管考生不一定清楚黄河小北干流中段与上、下段两岸岩性有何差异,但在分析前两个选项的基础上,仍然可以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其实,第10题的设问依据可以从刘社强等人的论文《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人民黄河,2015年第37卷第8期)找到参考。该论文指出,“黄河小北干流河漫滩两侧为高出河床50~200米的黄土台塬。中段位于‘哑铃’的中部,河段两岸为第三纪红土层岩石,抗冲力强,河宽较窄,对水流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换言之,考生在考场答题时无法获得这样的信息,但如果能明白该试题设计的意图,结合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也能推断出正确选项,这就是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考查要求。

第11题考查的渭河主汛期对黄河小北干流冲淤过程的影响。该题的设问依据可以从郑珊与吴保生的论文《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水利学报,2014年第45卷第2期)分析中找到相关参考。论文指出,由于潼关位于黄河和渭河汇流处,该处宽浅河道突然收缩进入三门峡峡谷河道,形成了天然卡口,对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起到了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如果潼关高程抬升,就会导致黄河小北干流与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因此在主汛期,渭河洪峰自西向东汇入黄河小北干流,对自南向北流动的黄河小北干流起到顶托作用,从而造成黄河小北干流水位上升。渭河洪峰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潼关形成淤积,潼关高程的大幅抬升导致黄河小北干流比降减小,从而造成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的严重淤积。故正确选项为C。渭河洪峰的汇入只能影响到黄河小北干流的冲淤状况,无法改变其含沙量,因为河流的含沙量是受流域内气候、植被、地貌等因素的影响,选项A错误。由于渭河洪峰的顶托作用,黄河小北干流流速减缓,侵蚀作用减弱,淤积作用增加,河床变浅,选项B、D错误。

关于河岸侵蚀的问题,2019年全国卷Ⅲ第37(1)题也有类似的考查方式。

【例2】(2019年全国卷Ⅲ)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3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图3

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时间段河流断面只是深度不同,宽度基本不变。文字材料说明该河流发源于内陆高山,位于河流上游。根据河流地貌的基本原理,河流上游落差大,以下切作用为主,出现“V”型谷。但在融雪流量大与降水量大的季节,河流的河面宽度依然不明显,这说明该河段并没有因径流增大而产生明显的侵蚀作用。“单一岩性”指的是河流两岸垂直方面的岩石性质一样,抗冲力强(尽管参考答案没注明,但可以根据断面的变化特点进行推断),否则垂直方向上就会出现局部被侵蚀的情况,而不会出现图中两岸直立的现象。

二、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题组

【例3】(2017年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4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图4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分析】该题组中的图像来源于莫闻多等人的论文《贺兰山东麓冲积扇发育特征》中的贺兰山东麓略图,如图5所示,该论文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5卷第6期。从时效性来看,该题组素材选择过于陈旧,但从贺兰山东麓冲积扇发育的研究来看,这篇论文是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之一,具有代表性。将图4与图5进行对比,可知命题者将论文中的图像进行重绘,只保留了原图中的“低山”“中高山”“河流”等图例信息,将“冲积扇”改为“洪积扇”,并加上经纬线,比例尺不变。

图5

第9题考查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属于区域特征的认知,与2019年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题组的第9题的设问一样,都是基于整体性的考查。“集中连片”强调的是该地洪积扇的“空间分布特征”或者“空间格局”,即形成了多个洪积扇,且空间距离较近,而不是某个洪积扇形成的原因。命题者在试题文字材料中给出“洪积扇”的概念,旨在引导考生阅读“洪积扇”概念的表述——洪积扇的形成过程,读图发现贺兰山东麓河流、沟谷众多,形成多个洪积扇分布,因此“集中连片”。实质上,该题的设计属于地理概念的考查,大学的地学教材中将洪积扇定义为沟谷流水地貌。

第10题考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堆积物的内部差异,属于地方尺度的区域分异。该题设问的依据是论文中“地势起伏和气候以冲积扇沉积物粒度的影响”。论文研究指出,气候通过影响物源区的风化作用影响洪积扇沉积物粒度。贺兰山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带,物理风化显著,风化物多为砾石。但是,在同一种气候区内却发现甲地(大武口)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因此,这种差异与河流搬运能力有关。在降水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河流的搬运能力主要决定于地势起伏(落差)的大小。通过读图可知,甲地河流主要流经低山区,地形落差小,且流程长。所以,甲地的河流流速较慢,携带的屑碎物质颗粒较小,从而在甲地形成的堆积物颗粒较小。这一点可以通过2011年上海卷第19题和第20题关于河流流速与搬运物质颗粒大小的直角坐标图(如图6)看出,河流流速越大,搬运物质的颗粒直径就越大。

图6

第11题通过贺兰山东麓南北耕地分布的空间差异,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该设问的依据是李新坡等人的论文《祁连山、贺兰山与吕梁山山前冲积扇上的农地对比》(地理研究,2006年第25卷第6期)中关于贺兰山前冲积扇上农地分布的分析:贺兰山前冲积扇上农地的分布特征南北变化较大。北部地区冲积扇上农地相对分布广、面积大、比例高;南部地区冲积扇上农地分布较少。第10题已经分析了甲地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甲地位于北部,砾石较少,说明堆积物中粒径比砾石更小的物质更多。粒径越小,就越有利于形成深厚的土壤,耕地的比例就越大。反之,耕地就越少。

三、试题设计的教学启示

两组试题不仅题号相同,考查的主题也大致相同。通过对两组试题设计的分析,可以从中总结出该类试题设计的规律,这将给教学带来有益的启发。

1.先整体特征后内部差异是区域认知的展开方式

两组试题的第一道试题都是考查试题所选区域的整体特征,即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区域的显著特征。第二道试题都是考查区域内部差异的比较,或者说从区域比较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区域特征。这也是全国新课标卷“区域+主题”选择题组的试题设计规律。通过分析试题背景材料的出处与设问的关系,可以发现这种设问模式其实是地理研究的展开方式。因此,在平时的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这种模式,选择某一区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设问,展开区域认知的训练,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不同年份相似的试题设问能准确理解考查目的

教育部考试中在对2017年全国卷Ⅰ茶卡盐湖题组第7题“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的分析中指出,该题属于对地方尺度分异的考查。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该题组与本文所列举的两组试题的设问方式情况大致相同。2018年全国卷Ⅰ第8题关于河流阶地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命题者提到了“侵蚀基准面”的概念。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的下切作用的发生与地壳抬升导致侵蚀基准面发生变化有关。2019年全国卷Ⅰ第11题渭河对黄河小北干流的冲淤作用的影响的分析过程,也涉及侵蚀基准面。如果能在复习过程中关注命题者对试题的分析情况,在高考中出现相似的设问时,就能迅速把握试题设问的特点,准确地理解试题选项的设计意图。

猜你喜欢
小北题组干流
沿着水走
长江干流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长大很忙
商榷这道商榷题的修改题组
小学数学“题组教学策略”之管见
小北的运动鞋
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小北,这些是我写给你的情话
类正弦定理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