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章 娣
2019年全国卷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其中第9~11题以文字材料和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结合的形式,从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立意,考查了气候、河流、地貌等自然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河道,一般河宽仅100~500米,出禹门口后河道突然放宽数千米,因此小北干流滞洪、滞沙和削峰作用很大,属强烈堆积的游荡型河段。
小北干流冲淤变化迅猛,汛期淤积,非汛期冲淤,但主要还是以淤积为主,属于堆积性河道。当小北干流河道淤积时,往往旧河槽被淤平,又拓出新河槽,形成河道迁徙,属于游荡型河道。
从本组试题的命题立意来看,本组材料及试题设问的呈现,主要体现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地理试题的综合思维立意,对给定的地理事象,从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角度对其关系进行分析,3个问题具有思维的连续性,难度也是层层递进。
试题9要求学生要能对游荡型河流的形成需要满足的水沙条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试题10需要学生根据示意图和材料信息,系统分析河流流量、支流汇入、地貌、岩性对堆积性游荡河流形成的影响,并运用逆向思维推理中段河道游荡范围小的原因,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有理有据、有效有度的分析与论证。
试题9、10的解题关键都在于对黄河小北干流堆积性游荡型河形成过程的理解,堆积性河道,说明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说明河流含沙量大,在此河段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游荡型河道,说明河道一直在迁徙,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迁徙呢,这个问题就需要很强的综合思维的能力,可以结合题目选项进行思考,从而降低难度。河流流量大或小,河道并不能完成“游荡”,流量季节变化大就可以形成“游荡”,流量大时流动范围扩大,流量小时流动范围缩小,从而完成“游荡”,试题9选D,试题10的①错误。根据图示信息,中段没有支流汇入,试题10的②错误。地形低平,水流不畅,更容易淤积抬升河床,就容易发生“游荡”,且汛期旧河槽被淤平,流水要拓出新河槽时,河床边界如果地势较低,对流水阻挡作用小,容易发生“游荡”,反之,则不易“游荡”,游荡范围就小,试题10的③正确。河岸岩性硬度较小则容易被侵蚀,使河道向河岸拓展,也更容易完成“游荡”,反之,则不易“游荡”,游荡范围就小,试题10的④正确,所以试题10选C。由以上分析水沙条件变化和河床边界相互作用是形成河道变迁的根本原因。
试题11对比前面2小问,综合思维的难度加大,答题的关键点是提取图中渭河汇入的是小北干流尾段的位置信息,以及顶托作用知识的迁移,在主汛期,渭河汇入的是小北干流尾段,所以渭河的洪峰不会对黄河小北干流含沙量造成影响,而渭河汇入小北干流产生的顶托作用导致小北干流水位上升,流速减慢,淤积增强,侵蚀减弱,所以选C。
综合思维作为地理素养的核心内容,是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问题产生的环境不同,对问题思考和命制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但是学生综合思维水平是一定的,往往试题测试的结果也是大同小异。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往往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综合思维的逻辑,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解决本文试题10的设问时,需要两种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地理学科中也普遍存在,一种是“迁移思维”,包括同类知识之间或与异类知识之间内容与方法的迁移。试题10选项中关于岩性,在流水侵蚀地貌中关于瀑布的形成,讲过差别侵蚀,岩性坚硬,则不容易被侵蚀,在本题中就可以借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相关类型的题目培养学生这种思维品质,以下例1和本文试题11的呈现就是对于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例1】(2015年全国卷Ⅱ)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作用,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例1中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作用,导致排水不畅,这是在洪涝灾害中常见的一个成因,但放到本文试题11,思考的关键点就在于洪峰期的渭河对小北干流的顶托作用,渭河的顶托作用导致小北干流水位上升,流速减慢,淤积增强,侵蚀减弱,由此可知,对学生“迁移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另一种是“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试题10的设问中段游荡范围小,说明有条件限制其游荡,可以从形成游荡性河流的条件中进行逆向推理,地势低平有利于形成游荡性河流,那反过来又会怎样呢。以下试题和本文试题9、10的呈现就是对“逆向思维”的培养。
【例2】(2018年4月浙江卷)下图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
【答案】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
例2基本没有材料信息,但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水沙条件变化和河床边界条件相互作用是形成河道变迁的根本原因,然后进行逆向推理,河道没有摆动,结合黄河的区域背景,主要都是人为因素改变了水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答案。
最后一种是“批判思维”,打破原有思维逻辑模式,撬动背景信息引导下的新思维。这种思维在本文题组中并没有呈现,但在以下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例3】(2018年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 m3/s6254.4洪峰流量1 750 m3/s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D
在日常的教学中,植被覆盖有利于水土保持,那么为何本题中反过来还提供了沙源?对于本题的正确选项,对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完全是冲突式的,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原有思维逻辑模式,撬动背景信息,形成新的思维。此题的设问是第6次降水,学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连续性降水的角度去思考,不能仅停留在第6次降水的层面。前面的几次降水,植被、土壤都吸收了大量水分,植被、土壤中水分已经饱和,第5次降水洪水含沙量极低,说明植被还是发挥了水土保持的作用,但为什么第6次含沙量极高,这时候学生联系黄土土质疏松、粘性差的特征,就可以推测可能是出现滑塌等地质灾害,就可以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