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是学生思维的转变阶段,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不容忽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有针对性训练、课后拓展及家庭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发散思维;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9-009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087
一个人的创造力离不开思维,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创造力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多元化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我们的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任,数学教师更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
一、挖掘教材,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当中,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当中富含的发散性材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只有成竹在胸,吃透教材,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动脑筋,设计一些富有启迪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解题过程中得到训练,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形成发散思维的行为习惯定势。在学习中思考,在思索中成长。因为有些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几种可能性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解这样的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当中多创设具有发散思维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促进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简便运算、分配律结合律的一些题目都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对于发散思维的训练也非常重要。可能性当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转盘,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并对同学说说自己设计的理由。扑克游戏中让学生选出指定点数的扑克牌各一张,反扣在桌面上,设计出自己公平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有价值的训练因素,数学教师就要进行加工,通过点滴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
三、课后拓展及家庭作业的布置方面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只有家校合作,家校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的思维开发很重要,课后拓展也非常重要,课后拓展这一环节做好了,教学才是成功的。课后拓展及作业布置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始终围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这个主题来进行。
如学了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及家庭一年内可能发生的十件事。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思考,思维的发散性就会得到训练。
在学习轴对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家庭作业:让每个学生制作一张表,列举出家里及家庭周围的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就会通过观察和思考,真正理解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的意义。
在倍数学习时,课后的拓展可以让学生根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年龄,自己设计四道有关倍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在计算及应用题的课后拓展方面,要尽可能挖掘课程资源,设计出一题多解的问题,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這样的家庭作业布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让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素质教育也就会落到实处。
数学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部分。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课堂教学到课后家庭作业的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安排,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这个主题去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2010(2).
[2]何生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0(7).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王立武(1965.12— ),男,汉族,甘肃临洮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