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娜 顾小丽 李阳
摘 要:文章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士官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提升的问题,将同一专业的两个班级分别列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学生实施结构式连续团体辅导,对比团体辅导前后测量和参与团体辅导学生自主评分,可以得出综合评估分数有明显差异的结论。这说明团体辅导形式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士官生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等职业院校;士官生;一般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9-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002
一、研究源起
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它被解释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主观判断,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内在心理动力。它与个体思维方式、应对方式、情绪体验以及自尊水平都有一定相关性。自我效能感有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涉及具体领域的特定自我效能感之分,本文所讨论的自我效能感即一般自我效能感,简称为自我效能感。高职院校直招士官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部队需求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军人,自我效能感具体体现为士官生对于自我身份认同、训练完成度、情绪控制以及在相关工作领域里是否能把所学的技术、知识运用全面,在执行任务时是否能够准确地预判及行动。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唤起个体的内驱力,协助个体优质整合自身能力并将它们迅速、高效地转化为行动力。
团体辅导是指运用某些心理学知识或理论,在同质性团体的情境中开展心理咨询或辅导。它通过团体中的人际交互作用,协助团体成员通过观察、互动、体验、讨论、分享等形式调整自我认识,进而激发出个体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并将之应用到学习、生活中,成为一种新的困难应对能力。团体辅导作为一种以体验、互动和情境式教学手段为主的教学形式,已被普遍应用到学困辅导、职涯规划、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等多个相关领域。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以士官生自我效能感提升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实例较少。本文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希望能探索出高职院校直招士官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新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选取研究对象
在某高职院校士官学院内选定了同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级,分别确定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44人,对照组43人,两组人员的学科专业、性别组成、年龄和成长背景均无明显差异。
(二)测量方法
1.量表测量
本文选取了张建新最早编制的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本量表的信效度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一般性要求。问卷共有10个条目,分为4级自评分数项,分别是“完全正确”“多数正确”“尚算正确”“完全不正确”。自评维度对应分值在4~1分,分数的高低显示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
2.主观自评及他评测量
团体辅导全部结束后,将邀请被试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填写《团体辅导反馈表》,并给出相应分数(0~10分)。同时,邀请士官学院带班辅导员结合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军事训练、任务执行等综合情况进行反馈评分。
3.团体辅导方案
团体辅导方案主要涉及自我认知、身份认同、集体归属感、自信心提升等,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共需开展八次团体辅导。
第一阶段:初始建组。此阶段的工作目标是让成员间建立联系,形成初步的团体概念。围绕工作目标设计了“大风吹小风吹”“松鼠与大树”“参与团体辅导感受”等热身小环节,分小组商定了小组公约和目标期待。
第二阶段:工作阶段。本阶段分为四个工作目标:一是调整自我认识状态。借助“我是什么动物”“气质类型测量”等环节的思考、分享,达到明确和改善自我认知的目标。二是建立身份认同。通过“个性名片”“光谱测量”“身份价值大拍卖”等环节,帮助士官生建立身份认同,通过身份认同带动自我效能感提升。三是提升集体融合度。通过“报数站队”“搭高塔”“同舟共济”等环节增强士官生的集体融合度,并由此影响士官生的团队合作及服从意识。四是学业、训练、人际压力应对。通过“压力圈”“心有千千结”“小鸡成长三部曲”“传话”等环节,帮助成员掌握压力应对技巧,学会整合资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第三阶段:结束阶段。本阶段将帮助士官生整合前七次团体辅导的收获,再次强化自我效能感提升体验及方式,最后帮助成员处理好离别情绪。
(三)研究过程
1.团体辅导内容设计
结合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掌握高职院校士官生培养目标,依据过往类似团体辅导实践经验,设计完成八次团体辅导方案。
2.实施团体辅导
對选定的士官生按预定方案组织实施连续性结构化封闭型团体辅导,每星期一次,每次1个半小时,共八次。团体辅导全程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组织实施,并在每次团体辅导结束后与士官生带班辅导员进行效果反馈了解,作为下次团体辅导方案调整依据。对照组不实施团体辅导。
3.效果评价
在团体辅导全部结束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成员使用同一份问卷分别测评。同时,将实验组的主观自评结果和带班辅导员的他评结果综合考量,作为团体辅导效果评价依据。
4.数据处理
以p<0.05为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符合统计学要求。
三、结果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的结果差异性比对
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前测中,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尚无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自我认知、应对决策、自我期待、自信心等方面的大体一致性。但在实验组接受连续团体辅导后,后测结果显示两组成员在上述方面p<0.05,呈现出一定差异性。参与团体辅导的士官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有了较明显提升,实现了团体辅导的预期目标。
(二)实验组成员在接受团体辅导前后的差异性比对
实验组成员依据自身感受对接受团体辅导前后自我效能受影响程度进行问卷测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如表2所示,士官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变动影响在接受团体辅导前后表现得较为明显。有86%的实验组成员明确表示在参与团体辅导后自我预期得到了提升,自信心有了明显改善;有52%的成员表示与之前相比身份认同性更强,学业和训练适应度更好,同时在应对各类压力时比过去耐挫力有所增强;63%的成员表示对军人的职业期待有了更清晰的了解,集体融合度更高;有94%的成员表示在团体辅导中自己互动变得更多,更乐群,愿与他人分享感受;有100%的成员表示接受团体辅导对自己有帮助。
四、分析讨论
综上研究所见,高职院校直招士官生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能够达到一般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良性目标。对士官生在自我认知、自我预期、身份认同、集体融合及自信心等方面的困扰和问题有一定程度的助益,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体辅导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士官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在团体辅导的课程情境设置下,参与辅导的每一个个体与同伴所面临的境遇性问题具有相似性,因而通过在课程中设置的练习环节,带动组员间的人际互动,帮助他们重新思考,引发他们的心理共鸣。相近问题的相互交流,其经验更能够被个体接纳,进而帮助个体形成新的体验,并最终获得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团体辅导的课程模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相比,为个体提供了更多探索自我的空间,使其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心理动力。此外,这种团体辅导课程既打造了一种受保护的安全感觉,又能实现平等愉悦的交流目的。在参与团体辅导课程的过程中,士官生们整合资源、有意识的主动沟通也不断地被强化,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所以,团体辅导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士官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二)团体辅导中不断改善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我应对具体问题时是否具备能力及信心的预判和综合评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往往跟自我意识成正相关。通过在团体辅导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主题情境项目进行练习和分享,激发他们对自我的思考,最终帮助他们较全面地认识自我。团体辅导内容涵盖了自信心、职业预期、压力应对、集体归属感及身份认同等内容,在互动讨论和实操思考的基础上,有助于士官生建立高水平的自我认同,丰富自我概念,持续不断地修正自我评价体系,最终达到推动一般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目标。
(三)团体辅导中建立的身份认同有助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身份、职业身份、生理身份、心理身份的一种全面的认知,同时身份还关系到个体对社会文化及国家的认知。因而,士官生对自身的身份是否认同将直接关系到他们执行目标任务的效果和对国防事业的忠诚度。在团体辅导中设置系列有针对性的相关探讨和互动环节,能够催生士官生对自我准军人的职业身份认同,进而将这份心理认同迁移至日常的专业学习、军事训练和项目式任务执行上。同时,在团体辅导探索的过程中,士官生能够借助各类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国家、社会和其他学生对军人的职业期待,并在此基础之上整合信息形成较为全面的职业概念。当士官生具备了高水平的身份认同后,在面对各类问题时自我效能感将被较好地唤起,进而增加个体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
(四)团体辅导中产生的集体归属感有助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高校中对士官生的集体凝聚力要求有别于其他学生,这源于军人的职业要求,为了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部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训练时,也会要求他们以团体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全方位地培养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在高校中强化他们的集体归属感、行为统一性、忠诚度也是士官生培养目标之一。因而,在团体辅导课程中所涉及的团体合作练习以及通过设置与集体凝聚力相关的体验环节,能够催化士官生在心理上产生更为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这种归属感调动起更强的团队责任心,培养他们形成统一的集体目标,促使士官生形成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加自觉地以集体利益为优先考量标准,不断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并最终将这些心理动力转化为自我效能感。所以,团体辅导中产生的集体归属感有助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利,何长仁.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J].大慶师范学院学报,2007(4).
[2]樊富珉.团体咨询和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张秀敏.高校国防生团体心理训练的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8).
[4]袁小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龚娜(1979.3—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顾小丽(1981.1— ),女,汉族,江苏扬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阳(1990.5— ),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士官“联培联训”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50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