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琼霞
摘 要:中考试题情境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体现“倡导素养立意”的命题要求,应关注学科内容的整合化走向融合化、试题情境的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学科任务的笼统性走向精准性、行为表现的一次性走向层次性。教学中应深度利用教学资源、整体理解教学内容、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关键词:素养立意;情境创设;绍兴中考试题
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学业考试命题如何体现“素养立意”,这是命题所面临的新挑战。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绍兴市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卷做了有益尝试。下面,笔者以2019年绍兴卷第24题为例,探析基于素养立意的中考情境化试题设计,以求教于同仁。
一、考题传真
24.(10分)百年五四,精神铸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写出北京学生在图中A处或C处的主要活动,并指出东交民巷使馆区的设置源于哪一条约的规定。(4分)
5月4日学生游行路线示意图
(2)请运用所学知识,联系下列史料,阐释五四运动中学生行为的正义性。(6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24.(10分)(1)A处:齐集天安门,游行示威;C处: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宅。(任答一点,2分)《辛丑条约》(2分)。(2)本小题采取分层评分,要求如下:第一层次:联系1—2个史实,但没有运用正义行为的标准加以阐释,给1—2分。第二层次:联系1—2个史实,能够运用正义行为的标准加以阐释,给3—4分。第三层次:联系2个及以上史实,能够运用正义行为的标准加以阐释,且逻辑清晰,给5—6分。
二、命题特点
总体来看,2019年绍兴卷第24题的情境创设较好地体现了“素养立意”的价值导向。其具体相关命题特点如下:
1.整合化走向融合化——围绕核心价值,融合学科内容
“核心素养并不见之于孤立的、碎片式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1]50该试题在尊重历史与社会和道德与法治两门课程差异的前提下,根据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情境中,把相关内容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在整合基础上的融合。该题围绕公平正义这一核心价值追求,把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历史知识与正义行为的判断标准相融合,运用史实对正义行为作出阐释,同时融入社会责任、国家安全、民族精神等体现正义的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由此进一步阐释五四运动中学生行为的正义性,从而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也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意识,弘扬实事求是、理性分析的科学精神。
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一般偏向于社会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具体呈现,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则侧重于理性分析这一社会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原因或本质所在。该试题引导学生先在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示威的具体现象中感知,再进行学生行为正义性的理性分析与思考,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路径,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说明作出的价值判断,并依据价值标准来辨析、解释呈现的历史现象,达到“顺水推舟”的境界。
2.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再现历史场景,优化试题情境
“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与依托。”[1]48素养测评关键在于真实情境的创设。该试题以“5月4日学生游行路线示意图”和“学生的口号”“拒签和约的报道”“参加示威的上海女学生”图片材料创设情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这一历史情境,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相关联的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并且是以真实事件与问题为基础,根据事件进程形成的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引导学生对事件与问题开展探究,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纵深探究中建构主体自己的意义。这种“目标—情境—任务(或问题)—知识”的关联,实际上是一种站在学生立场、追求基于理解的教学与评价。
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充分体现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素养包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试题围绕这一主题设计试题情境,按照事件发展逻辑,以图示化形式整体性建构,多维度、多层次地体现学科内容,形成高度结构化的案例式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层思考,并且促进学习的迁移。
3.笼统性走向精准性——紧扣人物中心,设置学科任务
“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学生整合相关学科内容以应对特定问题情境,执行特定任务,由此提供确认水平的证据。”[1]49该试题紧扣五四运动前期的人物中心即爱国学生的行为设置学科任务,围绕学生直接的行为游行示威活动和间接的行为背景、结果、影响等设问。第(1)小题“请写出北京学生在图中A处或C处的主要活动,并指出东交民巷使馆区的设置源于哪一条约的规定”,属于“描述与分类”;第(2)小题“请运用所学知识,联系下列史料,阐释五四运动中学生行为的正义性”,属于“辨析与评价”。
核心素養要素的表现水平,要根据学科任务中的关键行为表现来加以判断。因此,测试中要求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应指向明确、无歧义。该试题第(1)问要求写出情境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和相关条约名称,任务十分明确,操作性强;第(2)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和联系相关史料阐释,指向学生行为的正义性,也十分确定明晰,而且这一任务没有设置“预测与选择”,而直接设置“辨析与评价”,也正是对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明确导向。
4.一次性走向层次性——关注思维水平,考查行为表现
“核心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但它会通过各种具体任务的执行,外显为行为表现特征,从而借助这些行为表现评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1]48而政治认同素养更具有内隐性。该试题第2小题,采用SOLO分层评价,针对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从思维操作模式和思维层次水平两个维度,通过分析回答的结构特征对学生的思维水平作出评价。在思维操作模式上,主要看联系相关史实加以针对性分析说明的完整程度;在思维层次水平上,主要看运用正义行为标准有逻辑加以阐释的抽象程度;总体上,主要考查学生回答中综合分析与抽象本质两方面的思维水平,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结构化程度。
当然,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是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1]40-41该试题既是对政治认同素养的侧重考查,也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测评。在突出政治认同考查中,隐含着对科学精神、公共参与、道德意识等素养的考查,同时也包含对综合思维、史料实证、历史意识、公民自觉等素养的考查。
总之,2019年绍兴卷第24题在历史与社会情境中融入政治认同等素养考查,实现了评价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与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达成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测评与教学引导。
三、教学启示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应服务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将学业质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从2019年绍兴卷第24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教学启示:
1.深度利用教学资源
该试题学生答题中,部分学生只回答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简单史实,没有结合情境分析或分析不到位,反映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理解不深,甚至与新文化运动混为一谈。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科本质凝练而成的,学生学习该学科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关注教学材料细节,挖掘教学材料意蕴,如充分利用“学生的口号”“拒签和约的报道”“参加示威的上海女学生”等图片资源的内在价值,把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探究竟、弄透彻,从而提升关键能力和引发价值思考。相反,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堆砌,机械化训练和“题海战术”,是无助于培养学科思想、方法和能力的,难以打破对教学内容的狭隘理解,与教学提升内涵、朝轻负高质方向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2.整体理解教学内容
该试题学生答题中,有的只单一回答正义的重要性;有的只抄写五四运動的背景、过程、结果或影响;有的先回答正义的重要性,再抄写具体史实,但没有关联分析。这反映学生对知识缺乏整体理解,综合思维、逻辑思维等水平较低,而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学科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因此,教学中要防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等方式。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综合性学习等,对具有因果、类比、相似关系的知识进行迁移整合,尝试多角度思考、探究、反思问题,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解释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激活思维,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思考与认识。
3.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该试题学生答题中,有些回答的史实及分析能指向正义行为的判断标准,但没有提升到位,没有点明“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而该题不仅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而且需要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本质并尝试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相关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及核心内容,设计富有内涵和张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有更广的思维拓展与延伸空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亲历自主辨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与选择,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同时,应改变学习活动只流于形式、走过场,缺少学生的自主思考、理性辨析与真切感悟。如五四运动教学中,可以还原运动中学生的游行示威路线,让学习者入境、入情,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感同身受作出主体性价值思考判断与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