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初中地理问题教学法的优点、原则,论述实施初中地理问题教学法的策略,从教学情境中生成地理问题、设计递进式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等角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 问题教学法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54-02
初中地理各个知识点在构成上有着比较强的系统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地理知识系统,发展地理思维,提升地理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问题教学法”,将地理知识问题化、知识情境化、问题探究化,通过设计地理问题让学生因疑生问、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地理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一、问题教学法的优点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旨在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不同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学习内容,并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帮助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中树立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题能力。此外,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形成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欲望,那么,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时就会更积极主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使用“问题教学法”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散思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问题教学法”常用到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解决问题,学生需要互相帮助、积极配合,在与人合作中发表见解,这样的学习形式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合作精神。
二、问题教学法的原则
问题教学法首先注重适度设计问题。所谓适度,就是教师在设计地理问题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地理能力,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太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以免给学生留下“问题很难不会做”或者“这些问题没意思”的印象,降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以教材为基础,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挖掘隐含的条件或信息,设置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教师设计地理问题要找准时机,在需要探究的地方设置问题,才能将“问题”的作用发挥得更有效、更及时,提高问题教学的质量。
三、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应用
(一)在情境中生成地理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
七、八年级学生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将地理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能够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把握地理技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一课,笔者在设计教学时以“河流的流向及作用”作为情境创设的主题,给学生出示诗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以及长江、黄河的配图,创设教学情境:①古诗词和歌曲中提到的河流为什么都是向东流去?②河流的流向与地形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通过情境生成问题导入本课所要教学的内容。此外,利用河流可以建发电站,可以航行,笔者在教学时结合生产生活现象,设计如下问题:①如果你是一名水利工程设计师,要在河流附近的某个地方建一座大型的水电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②某家航运公司要把一批货物从南京运到武汉,选择水运方式合适吗?有可能碰到什么问题?这样教学,结合情境提出地理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河流流向与地形、地势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二)设计递进式问题,发展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理解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中学地理学科实施“问题”教学,笔者将重点的地理知识设计成有递进关系的“问题串”,前后问题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又具有良好的层级递进关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石,各个知识点之间不仅有联系,还要能够形成网状结构,使学生在解决一個个地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
《地形和地势》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地势的特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递进式”问题串。第一个问题是:观察模型图,说一说我国的地势具有哪些特征?这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图获取相应信息,得出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观察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和沿我国东西方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根据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特点,最后尝试画一画北纬36°剖面线和简略的地势示意图。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画出地形剖面线和简单的地势示意图,学生通过看图、画图,直观地看出我国的地势特征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也就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此时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第三个问题:请学生在图中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然后结合中国地形分布图,找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用●表示平原,用★表示高原,用■盆地等,再说一说每一级阶梯的地形类型,完成表格。
上面所设计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由观察图形到画图形,再到分析总结图形,学习要求逐级深入,学生逐个攻破问题,对理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个特点也就水到渠成。
(三)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基本特点,这样的地形和地势特点,对我国的气候和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讨论解决,具体做法是:请学生结合教材里出示的大型水电站位置图,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讨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流向、河流落差与水能利用、交通等的影响,各小组将探究结果进行小结,再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下表是学生分组探究的学习成果。
学生小组分别探究出成果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样的地势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走向、交通、水能资源等产生很多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对这一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参与、讨论热烈,不仅突破了学习难点,还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成功体验。
初中地理教学以“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相一致。
作者简介:丁国锋(1975— ),男,壮族,广西百色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