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农村小学实施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价值,提出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依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生活化的课程任务及课后作业等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 小学美术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47-03
《義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在农村地区开展美术教学,仍存在专职美术教师不足、专业美术学习材料缺乏、部分教材内容不太贴近甚至远离农村学生生活等多个方面的阻力和困难。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使农村学生可以像城市学生一样享受美术学习的乐趣,美术教师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一、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即农村小学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要秉持“让美术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美术”的教学理念,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创设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手段和方法,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特色的一种教学活动状态。教学生活化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作业生活化等方面。通过采用此教学方式,使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并能利用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精神和生活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农村小学实施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在农村小学实施美术生活化教学,对于促进农村美术教育发展以及师生成长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提高教学的效果
目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仍存在种种现实困难和阻力,例如按照美术学科性质和教材需求,上美术课要准备国画、版画、扎染等专业材料,而在农村地区购买专业美术材料并不便利,很多条件困难的家庭也没有能力为孩子的美术学习投资。此种情况下,一些教材上的内容便难以正常开展,造成美术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办法,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设计贴近农村生活的教学内容。如利用广西农村常见的柚子、芋头、南瓜、豆类等农作物材料,设计柚子画、芋头雕刻、豆子贴画、南瓜灯等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美术素材既可以就地选择,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相对更容易实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手段入手,美术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当前美术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因此,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深挖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农村学生的生活,并且注重“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于生活,用于美化生活环境和丰富课余生活。在这样的美术学习中,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然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生人数占据我国小学生人数较大比例,这其中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及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方式,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如“家乡美”“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收获的喜悦”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中,学会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养成亲近自然、热爱家乡、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环保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四)促进当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各地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和活跃美术课程,还可以增进学生对当地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保护和传承日渐式微的民族民间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三、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作为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关注文化与生活”的课程理念。让生活走进美术,用美术表现生活和提高生活品质,是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寻求发展的有效举措。但通过对广西桂林市部分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生活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更缺少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农村美术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上课或较为随意,或较为机械,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首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遵循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特点和原则,以生活化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不等不靠,使美术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二)依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生活化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农村地区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自然材料,也不乏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以广西桂林市农村为例,学生身边有随处可见的景观,如田园果林、奇山秀水、花鸟虫鱼等;有各色乡土美术材料,如柚子皮、芭蕉叶、竹筒、稻草、罗汉果等;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如桂林米粉、灌阳油茶、荔浦芋头、糍粑、五色糯米饭、十八酿等;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生活着壮族、侗族、瑶族、苗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他们拥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三月三歌圩节”、灵川县兰田瑶乡的“尝新节”、龙胜县侗寨的“鼓楼文化节”和“百家宴”、永福县的“妈祖文化节”等。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托这些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一种方式是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并形成系列化的课程。例如“自然材料类”“民间美术类”“家乡风光类”“生活场景类”“民风民俗类”“民族服饰类”“家乡美食类”等特色版块。另一种方式是按照“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开发学习内容,例如利用乡土材料,开发竹筒画、柚子画、芋头雕刻、编制花环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建構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而形成自己的所感所想。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场景,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以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觉到美术课并不高高在上,拉近学生和美术的距离。
通常,硬件建设较好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而对很多农村学校而言,因缺乏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可采用语言导入、实物展示、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例如《农家乐》一课,在导入环节,授课教师出示当地出产的谷物瓜果,以及请学生谈谈农忙时节家人或自己劳动时的场景和切身感受;又如《田间的精灵》一课,授课教师使用野草、稻草、红薯藤进行捆扎、编织,快速示范完成了一个作品,犹如变魔术的操作,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花背带》一课,授课教师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了任务:“课后收集传统背带的图片或实物,下一节课带到课堂来。”课中,师生共同欣赏、讨论各种背带的特点与功能,给人以较大的生活启发。
总之,教师发挥教育智慧,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使美术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领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创作当中。
(四)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缺少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延伸课堂,鼓励学生开展校外和课外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其一,善于利用大自然资源。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农村有着广袤的天地和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季节、环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橙黄橘绿……用画笔画一画晚霞、飞燕、鸣蝉、枇杷、竹林……让学生在认识大自然的同时认识社会和生活,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提高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其二,开辟生活化课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自主型、探究型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与生活对话交流,积极在乡村生活中积累素材和丰富情感体验。例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运用到美术课堂的材料,平常注意石头、树叶、树根、藤茎等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的收集;留心观察“蚂蚁搬家”“燕子筑巢”“花儿吐蕊”“春耕秋收”等大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景象,积累生活的经验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在假期有机会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的农村学生,可请父母带自己到美术馆、博物馆等场馆去参观,增长见识,为美术课的学习提供帮助。
其三,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机会。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历年学生的作品、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生活中的包装、活动海报等收集起来,建立作品库和资料库,以此弥补一些学校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美术资料不足的问题;学校或教师还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手艺人到课堂上来或者带领学生到手工作坊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近距离接触美术作品。例如桂林农村地区有很多玻璃工艺品作坊、蜡烛手工作坊、竹编作坊、旅游工艺品作坊,教师带领学生到这些作坊去实地考察和参观,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
(五)设计生活化的课程任务及课后作业
生活化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学以致用”优势,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与作业,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使他们初步具备将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活价值的意识和能力。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与作业,既考验了教师的智慧,也检验了教师是否寓教于生活的教育思路,特别是美术作业,看似是小事,却是促进学生用所学来美化生活、丰富生活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作业。
其一,设计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业。可以建议学生将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通过粘贴、悬挂、摆放等方式来装饰家居环境。例如桂林市某农村美术教师设计了一节“木棍花架”课,组织学生用收集的小木棍通过捆绑、穿插等方法制作成造型奇特的小花架,课后学生将作品带回家中,摇身变成家里的装饰品和实用品,受到家长的赞许。同样,布置学生完成一些美术作品,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等,可从中挑选一些比较优秀的用于装饰美化校园环境、教室环境,增加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
其二,设计增进感情和表达情感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制作节日贺卡、花冠等礼物,用来表达对亲人的爱、感恩或者对外出打工父母的思念;或者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让学生交换欣赏绘画日记,增进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其三,设计增加生活乐趣的作业。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色彩搭配知识、雕刻知识,为家人制作卖相漂亮的食物或制作泥塑、稻草人、折纸等具有漂亮造型的玩具,增添一些生活的乐趣。
诸如此类的美术作业,是让美术回归生活,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美术作业的落实,既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也能拉近美术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不至于使这门课程沦为无用的花架子。
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实施,是以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生活品位为任务和目标。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创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法等,使该教学方式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注:本文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校级专项课题“广西地区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XA2016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利敏(1980— ),女,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艺术理论。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