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文化材料拓展英语阅读教学

2019-11-04 06:44陈吉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拓展阅读初中英语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英语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一些文化材料,例如历史人文材料、中西方民族文化材料、地方民俗风情材料、东西方神话故事材料等,能够拓展阅读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文化材料 初中英语 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10-02

在义务阶段的英语教育教学中,因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更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最终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变得困难,教学的效果也欠佳。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巩固学生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相关文化材料,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好地達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链接历史人文材料

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指词汇以及简单的口语交流学习,还包含历史、人文、自然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只将目光锁定在教材上,而要基于教材的主题,从周围的资源库中挖掘一些相关的历史人文知识,积极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的内容背景及相关辅助资料,更透彻地理解该课内容与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九单元“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喜欢、擅长什么事情或什么技能。在正式进入新课教学之前,笔者讲述了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成功的人总会朝着一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那么达尔文是怎么选择努力方向的呢?达尔文曾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科学的热爱,并坚持长期探索。”由此可见,达尔文的成功是建立在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自己兴趣的坚持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内心深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要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清晰的想法,不为别人的看法而随意改变自己。笔者引入这则资料,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要对自己所喜欢的或所擅长的技能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不要自夸,也不要自卑。当回归本单元内容“My favorite subject is……”通过理解“我最喜欢的科目(事情)是……”进而明白因喜欢而努力学习的知识或技能,会成为一个人的特长。学习这一单元后,学生也许就能从心底明白英语学习的好坏与自己是否真正喜欢密切相关,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英语成为他们最喜欢的科目。

从历史、人文、自然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着手开展阅读教学,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让学生逐步养成擅于阅读的本领,为以后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链接中西方民族文化材料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学生学习新语言时最大的障碍。如何越过这道障碍,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可以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用一些典型的民族文化材料,通过文化的渗透,使学生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感,这是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I think that moon cakes are delicious”时,笔者让学生先阅读“The Spring Festival”和“Christmas Day”这两篇文章。因为本课内容涉及到中国的传统节日“Mid-Autumn Festival”,所以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国的“春节”以及外国的“圣诞节”阅读材料,让学生对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进行讨论,作为导入环节。在阅读这两篇文章过程中,学生对中国的重大节日与外国的重大节日有了具体的认知,也认识到二者的差异。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在学习国内外节日文化时,就能避免因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在此后的“Mid-Autumn Festival”学习中,自然能够对这一节日文化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保障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

学生在英语学习或英语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西方的各种文化,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他们往往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材料,能让学生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并且在课堂学习以及未来的学习中,能明确认清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排除认知差异。

三、链接地方民俗风情材料

英语学习包含着多元的文化因素,教师应树立多元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在多彩多样的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民俗风情是每个地方的特色文化体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习俗,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eres my schoolbag?”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阅读“How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这篇小短文,短文里面有两句话:“Where is the Mr·Smith?”和“Where is the John?”这两句话与本单元内容涉及的句型“Where is……”是一致的。笔者先让学生结合语境猜一猜其表达的意思,由于这两个句子都很简单,没有任何生词,大家纷纷按字面意思理解为“Mr·Smith在哪里?”“John在哪里?”但是笔者否定了大家的答案,并告诉大家这两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一个人在找卫生间,这是因为Smith和John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常用的名字,所以常用这两个单词作隐语,加了定冠词“the”之后,“John”“Smith”不再表示人名,而是表示抽水马桶,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厕所在哪里?”如果要询问John在哪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where is John?”可见,在一个句子中,当所有的单词都是熟悉的,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就是字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甚至需要融入当地文化和习俗,才能真正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融合地方民俗风情的文化材料,一方面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拓展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入。

四、链接东西方神话故事材料

神话故事、宗教故事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就要对其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包括西方的宗教历史、宗教故事等。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阅读内容链接、补充一些宗教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An old man tired to move the mountains”时,笔者先让学生按照字面意思对该单元标题进行翻译,有的学生翻译为“一个老人想去搬那座山”,有的学生翻译为“一位老人试图移山”,还有的学生翻译为“一个搬山的老人”,这些都是按字面意思作出的翻译,但是笔者告诉学生最地道的翻译应该是“愚公移山”。一听到这个标题,学生满脸疑惑:为什么自己的翻译和正确的翻译有如此大的差异?笔者告诉学生,这是由中国神话故事背景决定的。随后,笔者引入一则短篇阅读材料“The Titanic Survivor”,该文章标题直接翻译是“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意思,而实际上“Titan”这个词也表示古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十二神,因此笔者同时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让学生对“Titan”这个词有更深的认识。由于希腊与英国背景文化不同,一些相同词汇所表达的深层意义也有所差别。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融入一些中外的神话故事、宗教故事,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知,也能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单词、语法的学习,还要重视英语文化的积累。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注重材料本身的文化性,从人文历史、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神话故事等角度进行阅读拓展,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积淀,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最终实现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

作者简介:陈吉(1974—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拓展阅读初中英语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乐在读中
关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思考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初中英语教学“四部曲”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