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桂花雨》课堂教学为例,论述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由单篇阅读跨越到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在字里行间品味语言的奇妙,走进作者的心路历程,震撼学生的心灵,拓展延伸文本打开阅读的旅程。
【关键词】《桂花雨》 阅读 语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085-02
当前,不管是从学生个体发展还是从学业发展角度考虑,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常听到家长反映:家里的书买了不少,可孩子不爱读书、不肯好好读,很多书都成了摆设。个体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现状的表现,俨然成为学生学习新的矛盾体。怎样破解这样的局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我想读”。下面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由单篇阅读跨越到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一、行走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奇妙
语文课堂的魅力之处,在于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徜徉在文字的美好意境中。语文课堂就是要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让文字入情入心。文字是有温度的语言载体。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研读过程中,产生对文字的亲近感。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密码”,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点。通过一个“点”的生发,引领孩子品味语言的独特之美,进而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亲近感。
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并画下来,试着让学生把文章读“薄”。找到句子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每一个写“桂花香”的句子其独特之处。有学生说,“没有一处不浸在桂花香中”,这句话通过一个“浸”字,就把桂花浓浓的香味传递出来。教师追问:这个“浸”字又能作何解释?透过一个“浸”字,你能够体会到什么?学生思维的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一个“浸”字让我们感受到桂花浓浓的香味,村子里的一切事物都晕染了桂花香。甚至有学生能活学活用,说出“浸在幸福中”“浸在美好的童年回忆中”这类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可以说,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浸”字带来的独特魅力。教师在学生兴致正浓时适时提问,这就是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恬淡醇浓的味道。
二、走进生命历程,震撼学生之心灵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真正要读懂一篇文章得先了解作者,一些名家名篇更是如此。当你走进作者的心路历程,欢喜着她的欢喜、悲伤着她的悲伤,就能更好地体会文字背后的世界。每一个作者笔下流淌的文字源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历程,写意在外就是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表现在文字上不同的语言风格。所谓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桂花雨》的作者琦君是台湾著名作家,祖籍浙江。笔者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先找来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细细拜读,并整理了琦君的生平简历。琦君的一生,仿佛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经历了个遍。1岁时父亲去世,4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唯一的亲哥哥也永遠离开了她,20岁抗战爆发,32岁漂泊台湾无法回乡,59岁在台湾因思念家乡写下《桂花雨》,89岁在临终病榻前不断念叨着:我想回到我的故乡……笔者在备课《桂花雨》时沉醉于文字间,经历了微笑着流泪、流泪着微笑的矛盾。带着这样的心境进行文章的解读,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笔者的心与作者的心已经融为一体。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打动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的内心得到震撼,进而激发学生深层次学习的欲望。笔者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的前半场借助文字品味桂花香感受“摇花乐”,让孩子们从文字中体会琦君童年的快乐。当孩子们沉浸在幸福的“摇花乐”时,笔者追问:这样的童年生活,小琦君的心境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很快乐、很幸福、很甜蜜。在此情感基础上,笔者出示琦君的生平简历,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孩子们万万没想到,有着这么快乐幸福童年的小琦君居然有着那样的人生经历。教师适时追问:你们从《桂花雨》这篇文章中有否感觉到琦君一丝的不快乐?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尽管琦君从小失去双亲,寄人篱下,但是她的生活并非一片灰霾,而是快乐美好、充满芳香。这得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她的养母,也就是文中的“母亲”。这快乐美好中饱含着养父母给予琦君浓浓的父爱、母爱。同时,这份深沉的爱也筑就了琦君日后坚强、乐观、豁达的秉性和情怀。孩子们被琦君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爱上了课文《桂花雨》,更爱上了作者琦君,爱上琦君用一颗温暖的心体味生活悲欢的人生格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就此连接起来。可见,总有一种情愫,会触发孩子们伸手去触摸更丰厚的遥远。
三、拓展延伸文本,打开阅读之旅程
教育的要义之一,在于能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激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如果说课的前半场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探秘、作者生平的了解触发学生对琦君作品的好奇,这节课的后半场,笔者就是把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拓展到更广阔的视野中。琦君曾留下这样的文字:“我总是不能忘记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桂花雨》这篇课文正是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回忆里有疼她、爱她的母亲,也有阵阵飘落的桂花雨……这就是难以割舍的童年往事、难以忘怀的乡情。母亲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接下来,笔者引导孩子按照不同梯度诵读母亲的话,体会母亲心中的乡情。
师:当琦君在59岁那年写下这篇《桂花雨》时,给她带来童年欢乐的养母早已离开了人世。她想念家乡,更想念她的养母,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的话——
生(诵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当70岁的琦君,终于等到回乡探亲的机会,她眺望着远方的家乡,激动得泪流满面,她仿佛听到母亲在对她说——
生(诵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89岁的琦君躺在异乡的病榻上,想到回不去的故乡,不禁老泪纵横,母亲的话又萦绕在她的耳畔——
生(诵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学生在有梯度的诵读中步步升华情感,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悟情。当学生情感喷薄而出之际,在学生完全融入文本之时,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琦君的作品《桂花雨》,学生再次诧异:原来《桂花雨》不仅是一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本书的书名。翻开书页,内里写着教师赠予学生的话“月是故乡明,花是故里乡”,这也是课堂板书的核心内容。笔者适时地把琦君的作品《桂花雨》送给班内学生,鼓励喜欢这一作品的孩子寻来一读,并以悬念提醒学生思考结束整堂课的学习:若干年后,当你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是否依然记起今天的“桂花雨”,记起今天的这堂课,以及在座的各位童年伙伴?这样的拓展课堂戛然而止,却又意味深长。
由“走进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奇妙”到“走进生命历程,震撼学生之心灵”,再到“拓展延伸文本,打开阅读之旅程”,课堂层层深入、逐层推进,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名家名作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向美、向善、向阅读的学习品质,实现课外阅读的真正发生。
作者简介:胡红艳,女,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