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梁静燕
【摘 要】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家国情怀”素养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素养,本文以《鸦片战争》为例探索“家国情怀”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地扎根。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鸦片战争;教学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7-0017-02
【作者简介】1.何平,江苏省宜兴中学(江苏宜兴,214200)教师;2.梁静燕,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中学(江苏无锡,214028)教师。
《普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中家国情怀教育不是靠灌输,而是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和渗透。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呢?本文以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在时空交流中体验生命教育
家国情怀的培养,必先承认,先有人,再有家,后有国,“个体的人”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家国情怀培养过程中突出生命教育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前提。生命教育意在“从生命出发”,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维护生命尊严、理解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历史是记录人类过去发生的事情,反映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历程,每一阶段的势力都遗留了生命的足迹,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是进行生命教育最好的素材之一。例如《鸦片战争》一课中生命教育的素材就不少。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中的伤亡人数认识到战争面前生命的脆弱,从而珍爱和平;从民族英雄(如林则徐、关天培、邓廷桢等)和普通民众(如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侵略的史实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探寻救国救民之路(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学习积极进取、勤于探索人生态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落后”,了解当时“闭关自守”下的中國人“盲目无知、闭目塞听”给民族和自身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启发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要具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二、在历史解释中渗透历史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观的核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信念系统,决定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历史中不是只有“成王败寇”,也有“是非曲直”,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历史解释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而客观地认识、评价历史现象。
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一场有争议的战争”为主题,出示了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鸦片战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鸦片战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材料一】那次的战争(注:发生于1840-1842年),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一次议会上的讲话
同一场战争,中英两国不同的名称,其实体现了一个国家对这场战争性质的态度和认识。这场战争的爆发实际上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为打开中国国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而进行的一场侵略战争。材料中英国的“通商战争”的称谓混淆、蒙蔽了战争的性质,是不正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补充史料,让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进而理解历史现象和本质,掌握客观、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和现象的方法,养成思辨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在历史思辨中弘扬民族精神
历史教育的目的何在?历史教育肩负着国家认同、国民素质培养的任务。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师在进行《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探讨那个时代中国战败多方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寻找文明的差距的同时,探寻民族的出路。对此,笔者进行了层层追问——
师:当时的中国哪里落后?我们挨打是不是仅仅因为是落后?我们落后的必然结果只能是挨打吗?
生1: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落后,不仅是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思想观念的落后。
生2: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抗争。同时也必须学习其他民族、国家的先进之处,那就不能闭关锁国,要坚持改革开放。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可能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三次追问掷地有声,使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通俗的结论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勇于正视近代中国存在的问题,在剖析和批判的同时,学会反思历史,增强历史教育的时代意义。这三次追问层层递进,教师站在理性的角度挖掘思维深度的同时,也体现了这节课的中心思想“寻找文明的差距,探寻民族的出路”,让学生感受到只有主动地融入世界,赶上并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次追问步步升华,既深入历史细节,感知历史脉搏,又赋予了公民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思考民族复兴路上如何保持忧患意识,不断自我革新,从而使学生内化爱国情感,升华民族精神。
四、在古今交融中达成公平和谐世界意识
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还需要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天下意识。中华文化有其包容性,在历史学习中,既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国情,同时也要有历史价值判断,谴责如暴行、仇恨、屠杀、侵略等破坏和颠覆人类基本价值准则的行为,努力维护人类社会正义、基本伦理、人与人相互友爱、国与国和睦相处等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天朝上国梦”遭遇到英国的“世界工厂梦”,中国“天朝上国梦”的破碎到鸦片战争后艰难中前行开启中国“民族复兴梦”这段历史。联系当下,中英两国国力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均得到极大的提升,当“中国梦”再次遭遇“英国梦”时,我们应如何处理两国的关系?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要摒弃战争,反对弱肉强食,应该通过对话解决国家关系问题,树立共创和谐世界的意识。<\\ysc02\工作盘 (D)\邱\江苏教育\中学\06\KT1.TIF>
【参考文献】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73-176.
[2]曹华清.高中课程“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分析[J].历史教学,2011(1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