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国伟 ,林立军 ,2
(1.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2.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上海 200433)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直接促进了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2017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608所,共招生5.9万人[1]。旅游教育的发展为本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就目前本行业就业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本行业就业率低和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2]。如何解决旅游管理本科生本行业就业率低、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问题,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据此,该文尝试从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学习满意度视角,来探讨旅游管理本科生行业就业意愿问题,以期研究结论能提升旅游管理本科生行业就业率及合理引导本科生就业观提供实践参照。
认同(identity)一词源于拉丁语“idem”,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也被称为“同一性”,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在心理学、哲学、人类学、文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不同领域对认同展开了研究,对认同概念的理解大体上是指人们在一定意义上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欧洲学界则将其划分为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4]。个人认同指个体对自己一定独特性的意识,个人认同使个体在时空上确立自己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其他人;而社会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处于一定社会群体、社会范畴的意识[5]。该文着重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旅游管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心理学视野下的“认同”内涵强调“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与自我、他人、社会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建构的过程”。
专业认同由学者埃里克森(E.H.Erickson)首次提出,他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6]。其内涵包括“个体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认可专业的社会价值、依据所学专业选择职业、自愿接受专业和职业规范、承诺将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7]。可以说,专业认同是个体获得专业学习意义与动力的来源,其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专业发展[3]、心理健康水平[8]、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9]。所以,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对于专业教学模式选择、专业课程设置、专业理论发展、学生就业意愿等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和指导意义。
该研究设计问卷由四部分构成:(1)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测量;(2)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满意度测量;(3)旅游管理本科生该行业就业意愿测量;(4)被调查者社会人口统计特征。问卷前三部分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进行测量,第四部分采用单项和多项选择的方式测量。
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测量方面,本文在秦攀博的专业认同测度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进行小幅修改而成,问卷共四个维度,分别是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共27个题项[3]。学习满意度测量方面,该文从教育支持满意度、课程感知满意度、自我成长满意度3个维度进行测量,共18个题项[10]。就业意愿的测量,主要是从旅游管理本科生对本行业就业的所持的态度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测量,共4个题项[11]。
该研究以H学院旅游管理本科生为研究案例,该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在校生人数495人。问卷总计发放38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60份,有效问卷为320份,有效率达84.20%。
调查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男同学所占比例为40.63%,女同学所占比例为59.37%。从生源类别来看,文科生占69.69%,理科生占30.31%。从调查者志愿选择来看,第一志愿报考旅游管理的学生占31.57%,非第一志愿(含第二志愿及调剂学生)占68.43%。从调查者所在年级来看,大一学生占28.75%,大二学生占25.94%,大三学生占24.06%,大四学生占21.25%。
回收问卷主要通过SPSS 20.0进行分析,分别进行了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均值为3.30,略高于临界值3。专业认同各维度得分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认知性(3.42)、情感性(3.37)、适切性(3.29)、行为性(3.10)。专业认同水平总体处于中上水平,认知性得分最高,行为性得分最低。以上得分排序符合认知是基础,认同需要情感和适切性方面的倾向,行为性是认同外显的一般规律。
该研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法,对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在性别、生源类别、志愿选择、年级等变量上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在性别方面,男生得分(3.27)低于女生得分(3.47),认知性、情感性、适切性各维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源类别方面,文科生源得分(3.48)高于理科生源得分(3.23),认知性、情感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适切性、行为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志愿选择方面,第一志愿得分(3.33)高于非第一志愿得分(3.18),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各维度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级方面,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得分呈递增的趋势,一至四年级得分依次为3.05、3.18、3.37、3.41,认知性、情感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适切性、行为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专业认同、学习满意度、就业意愿各维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认同各维度与学习满意度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专业认同各维度与就业意愿之间存在相关性,学习满意度各维度与就业意愿之间存在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表2 专业认同与学习满意度、就业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专业认同、学习满意度、就业意愿三个变量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为进一步考察三者的关系,本研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以专业认同、学习满意度为自变量,就业意愿为因变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确定专业认同、学习满意度对就业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见表3),专业认同对就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t=3.352,P<0.05),学习满意度对就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t=1.581,P>0.05)。 同时,该研究以学习满意度为自变量,专业认同为因变量,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发现学习满意度对专业认同有显著影响(t=2.916,P<0.05)。
表3 专业认同、学习满意度对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该研究结果显示,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态度是积极认真的,少部分学生认同度偏低,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值得关注。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得分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认知性、情感性、适切性、行为性,行为性得分最低,说明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动力不足,适应性欠佳,学校应引起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因为兴趣决定专业学习的持久性。在性别方面,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高于男大学生,原因可能在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具有服务特性,而女性在服务工作方面更优于男性。在生源类别方面,文科生专业认同度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旅游管理专业是偏文科的专业,更受文科生的青睐。在志愿选择方面,因非第一志愿学生很多为其他专业调剂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今后应着重关注此类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在年级方面,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增加,这是因为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课较少,随着年级的增高,专业课开设门数增多,专业认同度也逐渐提升。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学习满意度与本行业就业意愿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专业认同与就业意愿之间关联度很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专业认同对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要想提升旅游管理本科生本行业就业意愿,要从专业认同度入手,即提升本科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尤其是对一年级新生,应强化其对本专业的认知,使其对该专业产生情感依恋,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上的愉悦满足,从而在毕业时选择在该行业就业。
在探讨学习满意度与就业意愿的相互关系时,我们发现二者虽然存在相关性,但是学习满意度对就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学生对教育支持、课程感知、自我成长的满意并不直接影响其就业意愿。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学习满意度对专业认同有显著影响,这说明了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对自我的评价就高,相信自己未来在该行业中能得到成长,自然专业认同就高,间接的影响学生在本行业中的就业意愿。这种连锁反应,既可形成良性循环,也可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而使其产生专业认同,增强其该行业就业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