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文化英译中的文化对接

2019-10-31 03:50张智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英译

张智

摘  要:景区文化英译是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文化英译的工作者应注重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的研究,塑造我国良好的旅游形象。然而,在现代景区文化英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而导致诸多文化对接問题。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问题,深入探究产生文化对接问题的原因,并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服务目标语言国家游客和加强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景区文化、英译、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3-0050-03

一、引言

景区文化英译工作主要是以旅游文本的形式展开。旅游文本既包括景区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也包括景区中树立的指示牌和景区指南上的翻译等以景区为中心展开的文字说明翻译工作。在文本的类型上,旅游文本属于典型的应用型文本,具有“信息”和“呼唤”两项功能[1]。在完成旅游文本的两个功能性作用的同时,翻译要求做到言简意赅,准确恰当。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在国际旅游业竞争中影响力的提高,各大旅游城市和景区越发重视景区文化的英译工作,例如印发英文旅游刊物,配备同声传译机器等。景区文化英译本应以贴近目标语言风格的话语展现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宣传现代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旅游翻译专业性人才较少,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目标语言国家游客对相关文化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现象。而翻译中由于文化缺省而导致的问题之一,则是文化对接。

加强景区文化英译研究,整改景区文化英译问题,完善监管,提高英译质量,塑造我国景区文化外宣良好形象迫在眉睫。

二、国内景区文化英译中文化对接问题分析

在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中,由于英语国家和我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主要由心理、审美、风俗习惯等方面构成,进而对旅游文本英译过程的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上造成了一些障碍。据国内研究调查,中国旅游景区的地名及介绍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问题颇多[2]。相关调研数据综合指向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的翻译问题主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景区翻译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例如翻译经验的欠缺和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翻译人员受源语言文化影响和英译过程中目标语言文化影响,在翻译过程中缺乏对中西文化的充分了解造成的错误,例如语法错误、文义不明、逻辑诡异等。这里主要讨论景区文化英译中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相互间的影响和文化对接问题。

(一)语言文化的词义差别

一词多义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国家的语言环境差异可能存在对一个词汇有不同理解,其内涵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不同词汇的不同含义,如果景区文化的英译者忽略目标语言国家游客所处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容易出现文化衔接问题。尤其是面对一词多义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文化误解现象。

例1:有译者把浙江台州市的“白云阁”翻译为“White Cloud Attic”。通常情况下,“阁”的实际含义为类似房屋的建筑物,其主要功能为藏书,休憩,供佛等。而实际上白云阁是一个亭子,是江南一带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建筑物,是与“阁”并列关系的一种建筑物形式。这里不考虑源语言文化词义的功用性,把“阁”翻译为“Attic”, 把“白云阁”直接翻译为“White Cloud Attic”,一般都会误解为存放东西的阁楼。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多考虑名称的功能性作用,避免出现类似错误,较为恰当的翻译应为“Pavilion”。

例2:广州城同时被称为“羊城”,有译文翻译成“City of Goats”。对于具有源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而言,一般都了解这个别名的由来:相传某年广州曾遭受饥荒威胁,生灵涂炭,有五位神仙施予恩惠,他们骑在羊背上款款而来,同时带来了稻穗,拯救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广州城恢复了生机。而上述“羊城”的英语翻译,从字面上来看,“goat”就是汉语羊的相近词。从传说中,我们也都可以感知“羊”的温顺、善良、温和等秉性,但是这个单词在英语中的意思与中文象征背道而驰,通常指的是一个不正经的老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色鬼。因此,如果把“羊城”英译为“City of Goats”,很可能引起文化错位,让目标语言国家的游客对广州市有着不好的印象。因此“Goat”应该替换成“Ram”,恰当的翻译应是“City of Rams” [3]。

(二)语言文化的喻体差异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信仰,各民族间衣食住行都存在着差异。有时译者在进行景区文化英译时,只是传达了表面信息,却忽视了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真正的内涵和承载的内容,这就会造成外国游客对相关文化认识的偏差。译者如果缺乏必要的旅游业常识,就无法准确把握外国人的文化背景。而外国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如果对景区的某些文化典故理解存在偏差,势必会影响中国旅游文化形象。

例3:某景区内较为集中地以配图形式展示了一些中国古代典故的介绍,其中关于“挂羊头卖狗肉”的英译为“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 gar”。

例4:关于“瓮中之鳖”的英译为“a rat in a hole”。

上述例3、例4都避免了直译在文化对接方面可能造成的困扰,景区一方面充分利用图解的形式对相关典故进行了刻画,又恰如其分地利用英语文化知识对其进行了翻译,让英语国家游客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知识背景下充分了解这些典故的文化内涵。

要想准确传达信息,就需要译者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性有着基础性的摸底了解,并通过地理常识对专有名词进行探究规范。古代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发达的农耕经济,与此不同的是以英国为主的英语国家则是靠海而生形成了发达的海洋文明。

例5:形容一个人铺张浪费,英文则用水来形容,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中国则是以土来形容,如“挥金如土”。如果仅以表面字意进行生硬转化而不考虑外国游客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难免会造成曲解问题[2]。

(三)语言文化造成思维方式的差异

各个民族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进而造就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千姿百态。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类在进行劳作过程中逐渐形成日趋稳定的认识框架。比如,中国人偏向抽象思维的引导性作用,中国语言文化有很多对于朦胧意境美的欣赏;英语使用者更倾向于具象思维,更强调单刀直入。如果不能把握中西方人们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就很难将翻译做到精准。

诗歌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瑰宝,但对于外国游客来说,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文学讲究虚无缥缈的美感主义,而英文主要讲究意思表述和传达到位。在介绍黄山景区松石文化时,把景象直接跃居欣赏者的眼前,以物传情,传情达意,就不需要太多解释性翻译,如“The Pine Greeting Guests”,人们很容易理解“迎客松”的涵义。通过这种直截了当,简单易行的方式让外国游客喜闻乐见。但是景区中一些关于黄山奇松的诗句,在英译过程中,要适当注意英语国家游客的理解。

例6:著名诗人丰子恺在《登天都》中写道“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

汉语文化中普遍认为,松树苍翠坚韧,而英语文化中对松树的理解更多的倾向于松树四季常青,这常青的树就象征基督徒被赋予的永恒生命。因而在对“苍松”英译时,不应过度凸显“苍老、苍白”等含义。相对简洁的译文“Cloud sea flows down, pine stone grows up”更易于英语国家游客理解。

三、景区文化英译的文化对接策略

景区文化英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进行充分有效的处理,兼顾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特点,是做好相关翻译工作的根本点。在充分利用直译、意译、转化、省略等多种方法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的结合。

(一)尽量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优秀历史典故

目标语言国家的游客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开阔眼界,饱览山川,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历史名胜古迹背后的文化内涵。景区文化英译作为一个传播的媒介,是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历史典故通常蕴含着民族文化和重要思想,准确恰当地英译历史典故,让目标语言国家的游客清楚准确地了解名胜古迹蕴含的文化,对译者英译的到位和规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4]。在景区文化英译过程中,采取附加注释的翻译策略更有利于目标语言国家的游客打破文化壁垒,深入了解优秀中华文化的内涵。在其游览历史名胜的过程中,导游会同时介绍一些景区的名称典故,历史由来等附加性内容。这就给旅游景区的翻译工作一个启发,通过加注的形式拓展。在开展历史典故翻译时,一方面清晰准确地表达源语言词义,另一方面,通过附加注释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其内在的文化知识。例如在一些景区会有一些放“鞭炮”,或者叫卖“冰糖葫芦”的场景,这时不能简单生硬地直译,宜加入注释进行解析。如果简单地把“鞭炮”翻译为“firecracker”,外国游客就会觉得没什么特别的,这样的翻译没有意义。译者可以在把“鞭炮”翻译为“firecracker”的同时,附加介绍放鞭炮的由来:传说,在中国古代,人们放鞭炮主要是为了驱逐“年”这一怪兽,慢慢地,放鞭炮的习俗保留下来,现在放鞭炮还有表达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等美好愿望的寓意。

(二)服务目标语言国家游客,兼顾其文化背景

在景区文化英译过程中,了解并充分尊重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惯是一个旅游翻译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景区文化的英译作为文化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建立不同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删译、增译等方式。抽象名词是英语翻译的重要问题,通常的翻译很难让外国游客直观地了解其内涵和寓意,这就需要加上文化背景和文化故事的解释帮助外国人理解抽象名词。在对节日名词进行翻译时,通过节日背后习俗的介绍加深外国游客对节日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外国游客间接快速地获取节日内容及节日内涵[2]。例如在翻译“重阳节”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翻译名词,应将节日的由来、发展、风俗习惯,以及节日的时代精神一并介绍给外国游客。

(三)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景区文化译文质量

政府应该联合有关部门重视旅游景区文化的英语翻译,制定严格标准来规范景区的错译和乱译现象,由此规避翻译的不恰当给景区形象和祖国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旅游管理部门作为引导性部门,要对不规范,有问题的景区翻译进行及时纠正,充分发挥引导机制,使翻译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5]。对景区文化英译文本应该加强质量把关,择优选用。在文本制作完成后应仔细校对,查缺补漏,避免规范性错误和文化性错误导向。

综上,面对景区文化英译存在的难题和问题,译者应加强自身的双语文化素养,在翻译操作中,针对文化差异问题,应积极寻求办法做好中英文化的对接工作,在差异中寻找契合点和共鸣点,实現旅游景区文化中英翻译的良好衔接。

参考文献:

[1]袁淑敏.旅游景区名称翻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

[2]王亮亮.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意识探究[J].外语教师, 2008.

[3]崔薇.旅游差异与旅游文本的翻译[J].文学界,2010.

[4]江世强,齐明,王昭英,等.旅游文化差异及景区公示语的英译——以贵州旅游公示语英译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09.

[5]丁慧.浅析旅游景区英语翻译问题——以西安著名景区为例[J].安徽文学,2018.

猜你喜欢
英译
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怎样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大学校名及其关键词的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The Fish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