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
摘 要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其众多行为偏差中的一种普遍行为。教师需要了解中班幼儿告状的主要原因与特点,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才能有效的运用了解动机,区别对待;耐心倾听,宽容对待;多种形式,发展品质;克服厌烦,重视引导等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 中班幼儿 告状行为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
1“状子”的由来——问题提出
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互动、幼师互动相应的就成为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其中,幼儿告状行为是同伴互动、师幼互动的重要形式。对学前儿童来说,进入幼儿园面临的最大变化可能就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当幼儿处于同伴群体中,各样人际冲突是经常会出现的,这时幼儿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方式解决矛盾,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自己解决时,他们就向教师告状求助以达到目的。这让笔者觉得很有必要结合自身管理中班的一些经历,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探析。
2“状子”产生的原因——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
“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防御本能,人们一旦遇到危险、难处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求摆脱困境的途径,而在所有的途径中,获得他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不仅是当然的捷径,而且也是自我防护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低弱的幼小孩子们的最佳选择”。很明显,与成人相比,中班幼儿的防御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很明智的意识到,只有教师才是唯一能保护自己的人,只有教师及时出手、以接受的取向对待幼儿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问题就能轻易解决。幼儿的频繁告状正是出于幼儿下意识防御外界伤害、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
2.2幼儿对赞赏和认可的心理需要
马斯洛将尊重需求放在了其需要层次理论的第四层,这一较高层次。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承认,尤其是处于5~6岁年龄段的中班幼儿,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独立性增强,总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心理学的研究资料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天生都具有一种‘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定向”。孩子希望得到大人,特别是他们眼里有权威的大人们的赞扬。“标志自己是‘好孩子、‘表现好的孩子的一朵小红花、一个五角星等往往孩子们最珍贵、最值得炫耀的东西。”那怎样做一个好孩子呢?就是要遵守各种规则。
2.3责任心、荣誉感的驱使
随着幼儿品德的进一步发展,中班幼儿更具责任心,荣誉感更强烈了,特别是当教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达到或班级荣誉受到损毁时,爱“告状”的幼儿便会挺身而出。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又有限,只能通过“告状”求助于教师。
3“状子”的处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
3.1了解动机,区别对待
(1)对于幼儿求助行为的告状,教师应对幼儿发出的信息以建设性的语言给予积极回应,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既给幼儿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又激发同伴间的友好行为,在幼儿间营造关心、和谐、帮助、接纳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品德。
(2)对于幼儿展示行为的告状,教师对幼儿发出的信息以接纳的语言给予积极回应,给幼儿展示表现的机会,也让幼儿体会到教师的爱与关注,以满足幼儿自尊自信的需要。正如新《纲要》中: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2耐心倾听,宽容对待
对幼儿的各种告状行为,不管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都要耐心、认真倾听,因为这个时候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大法官”。如果教师以一种简单、敷衍的态度来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对幼儿的不尊重,可能会伤害幼儿纯真的心灵。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幼儿学会正确区分自信和自我。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形成宽广、大气的胸襟,从而逐渐学会待人处事,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3.3克服厌烦,重视引导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并能从多角度了解到一些幼儿的情况。教师切莫因为繁琐而产生厌烦情绪,采取随意处理的方式,或置之不理。这样会增加幼儿告状的次数,还会伤害幼儿心理。另外,也要避免事事都由教师替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中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問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适时的放开手脚,为孩子们提供适当的机会,给孩子们尝试自己独立解决矛盾。还可以通过组织幼儿针对一告状行为进行集体讨论,让孩子在自己的思考与处理过程中,逐渐学会自己化解矛盾,并逐渐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0.
[2] 刑少颖.3-7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3]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 赵尚松.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J].心理导航,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