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虹 梁盛佶
摘要: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教育功能的不健全,致使部分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抑郁、价值观扭曲等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团队活动、亲子互动等途径,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合理认知,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从集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通过干预策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帮助特殊家庭结构的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特殊家庭;家庭教育;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A-0041-03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但是家庭结构的变动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更多挑战。学校里有一部分让教师“头疼”的学生,表现为学业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良、对待学习和人生的态度消极等。他们大多来自离异家庭、留守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结构的家庭。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这些孩子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学习、生活中也缺少家庭的全面督促和指导。处在相对复杂的成长环境中的特殊家庭结构的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心理疏导,很可能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
一、特殊家庭结构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通过前期问卷(包括心理量表)调查,和对班主任老师的访谈等,测评学生群体对学校、家庭的感知,从而评价特殊家庭结构学生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水平等状况。特殊家庭结构的学生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自我认同感低
孩子的自尊需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的陪伴。一方面,由于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主动或被动地疏离孩子,容易让孩子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等消极悲观的想法,缺少安全感和满足感。例如,有的学生觉得父母离异如果让同学、老师,甚至邻居们知道是有失脸面的事。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家庭经济水平下降,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而自卑的心理会影响到这部分学生的学业和人际交往,由此诱发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2.孤僻、人际交往困难
在一些特殊结构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缺乏交流。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和焦虑,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在行为上表现为离群。特别是在重组家庭中,继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隔阂,亲情交流受到限制。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在学校里,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担心因父母离异而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愿与人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亲近自己。有些时候,他们会选择用游戏、网络等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和心灵的寂寞;用叛逆、沉默、暴力等所谓的“个性”来博取他人的关注。
3.片面、价值观扭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塑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使孩子形成偏激、扭曲的人生观。在不稳定、不健全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难以获得全面、正确的引导,再加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可能会形成价值观扭曲的变态人格。一些学生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疏于与自己沟通,对家庭的认同感降低,亲子关系淡漠。家庭教育功能的不健全,使这些孩子对学校教育也较难认同,往往比正常家庭结构的孩子容易出现人生观的偏移。
4.抑郁、负面情绪积压
有的孩子对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离开感到十分痛苦,较长时间不能自拔。有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父母对自己的忽视,心灵备受伤害。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他们心理敏感,遇到一些平常的事情就会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通常表现出闷闷不乐、情绪低落、讨厌自己、压抑、烦躁,甚至见到别的同学有父母陪伴或者提及父母,自己心里会感到悲伤、失衡……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会让人憋出“内伤”。这类学生由于长期压抑,情绪的爆发甚至会诱发一些极端行为。
二、针对特殊家庭结构学生的心理干预策略
特殊家庭结构学生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各种心理问题往往也会交织在一起。如某一学生既有自卑、抑郁等症状,同时可能会有焦虑、孤僻等情况。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对这部分学生的干预和帮助也应当科学化、系统化地持续进行,主要实践措施有:
1.合理认知,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
特殊家庭结构的学生容易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家庭與其他同学不同,自己就不如别人。此外,一些不良的家庭氛围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情绪。但是,情绪的困扰主要来源于学生对待外部事件的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而非外界发生的事件本身。学校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非理性信念,可以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1)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成长指导。学校可以成立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定期聘请专职、兼职心理教师接受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同时,班主任、团队辅导员教师应当主动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例如,引导他们认识到父母的离异并不是自己的过错,父母没有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不等同于失去父母等。通过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帮助这些学生积极地接纳现实,建立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
(2)成立特殊团体辅导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同质群体内进行团体咨询。例如离异家庭的学生可以在同质群体中,通过与具有共同或者相似经历的团体成员交流而找到消除困惑的办法,通过团体成员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共同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引导同质群体的学生改变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偏差认知,学会接纳现实,懂得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学会从团体吸取温暖和力量,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提高自信心。
(3)举办心理讲座。学校以年级为单位,通过开展心理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以年级期中总结会为契机,请心理教师从学习心理角度为学生疏导压力。讲座以学生熟悉的案例导入主题,从考试压力带来消极心理的角度进行知识分享与案例分析,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终点、考试的意义,激发内在的、长远的学习动力。
2.树立信心,创设展示优势的平台
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导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为此,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发展,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1)日常班级工作。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教师可以根据这部分学生的特长,分配一些能体现其价值的任务,如担任班级干部、课代表等,引导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找到存在感。同时,教师应当理解、信任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闪光点,使他们增强责任感、获得成功感,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2)特色社团活动。学校以心理社团为载体,以心理情景剧为活动形式,积极为特殊家庭结构的学生创造心理体验。在社团中,团体成员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以表演的形式释放平时压抑的情绪,在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同时,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学生在创作、排演、讨论中感受相应的人物心理,增强了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共情能力。
3.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的关怀与友谊
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特点开展的“合作乐群”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在学校教育中,以班级或其他团体为载体组织集体活动,可以使这部分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同学间的友谊,从而帮助他们找回缺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完善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1)班级亲子活动。从班级层面,班主任可以和家长委员会协作,搭建家校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家庭的温馨。如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家长、学生一起在社区厨房或学校食堂包饺子、做手工,参与社区活动,在帮助建立亲子和睦关系的同时,强化了班级的集体意识。从学校层面,通过组织学生、家长团队进入素质拓展基地、体育场馆等,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合作、对抗的游戏,强化亲子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婚姻与家庭类主题班会。开设如“我对家的理解”“ 我眼中的父母婚姻与家庭”等主题班会,可以引发全体学生对婚姻与家庭的思考。在主题班会上,特殊家庭结构的学生可以自愿分享内心想法和真实感受。通过相互交流,正常家庭结构的学生体会到了特殊家庭孩子在学习、经济、生活、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学会了从旁观者的角度理解、接受特殊家庭结构的伙伴的内心世界、生活境遇。
4.家长活动,争取家庭的支持
构建和谐的成长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尽可能地开展家长交流活动,争取家庭的支持,及时把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拉回正轨;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初中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常见心理困擾,同时与家长分享心理疏导方法,提醒他们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共情,引导家长将自己的青春与孩子的青春跨时空对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