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伴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报告

2019-10-29 06:38李曼娜李旭涵梁丹丹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轻链单克隆浆细胞

刘 霞, 李曼娜, 李旭涵, 梁丹丹, 程 震*

1. 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京 210002 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科,南京 210002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患者女性,21岁,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尿红细胞计数(RBC)、肌酐(14.3 mg/L)升高伴低补体血症(C3:0.47),血清游离轻链正常(κ/λ=15.1/26.3=0.57),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冷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均阴性,肾活检见图1A~1B。免疫荧光:肾小球IgG()、IgM(+)、C3()、C1q()、κ轻链()、IgG3(),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血管袢(图1C~1F),IgA、λ轻链、IgG1、IgG2、IgG4均阴性。光镜:肾小球呈分叶状,系膜内皮弥漫性增生,袢腔内见较多单个核细胞,无球性废弃及节段硬化,肾小管间质中度急性病变。电镜:肾小球系膜区见较多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图1G~1H),内皮下和个别上皮侧亦见电子致密物沉积,高倍镜下电子致密物未见特殊结构。肾组织刚果红染色阴性。骨髓细胞学及穿刺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诊断伴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IgG deposits,PGNMID),IgG3-κ型明确。

明确诊断后分别于2018-02-23、03-28、05-11、06-13行4个周期硼替佐米(B)+地塞米松方案(D)治疗,具体每周期为:B(1.3 mg/m2)+D(40 mg),d1、d4、d8、d11。共随访24.4周,治疗期间患者无特殊不适,肾脏评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末次随访24 h尿蛋白定量0.34 g/d,血肌酐6.6 mg/L,补体正常(图3A),血清游离轻链正常。

1.2 病例2 患者男性,57岁时肾病综合征起病,24 h尿蛋白定量3.98 g/d,伴肾功能不全(Scr 13.0 mg/L),尿RBC、补体均正常,血免疫固定电泳阴性,未测血清游离轻链。外院保肾治疗效果不佳,1年后进一步至我院诊治,复查24 h尿蛋白定量2.31 g/d,血肌酐15.9 mg/L,尿RBC、补体正常,血清游离轻链比值正常(κ/λ=22.1/22.6=0.98),血免疫固定电泳阴性,无高钙血症,冷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均阴性。头颅、骨盆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骨质破坏,肾活检见图2A~2B。免疫荧光示:肾小球IgG()、IgM(-)、IgA(-)、C3(+)、C1q()、κ轻链(+)、λ轻链(-),IgG3(),余IgG亚型均阴性,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血管袢(图2C~2D)。光镜:球性废弃(23.1%),节段硬化(7.7%),余肾小球正切体积增大,系膜增生,基质增多,较多袢内皮细胞增殖伴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系膜区较多、内皮下节段嗜复红物沉积,肾小管间质轻度慢性病变。电镜:肾小球系膜区、节段内皮下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图2E~2F),高倍镜下未见特殊结构。骨髓流式细胞示单克隆浆细胞2.5%。患者诊断PGNMID(IgG3-κ型)明确。

图1 病例1肾病理检查结果

A:肾小球系膜区明显增宽,系膜及内皮增生,肾小球呈分叶状(PAS);B:肾小球系膜区基质增多,可见“双轨”,少量内皮下和上皮侧嗜复红物沉积(↑,Masson);C~F:可见IgM(C)、IgG3(D)、κ-sFLC(E)、C3呈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及血管袢(F);G~H:系膜区增宽,见高电子密度致密物. Original magnification: ×400(A~F)

明确诊断后分别于2018-08-04、08-30、09-30行3个周期BD方案治疗,具体为:B(1.3 mg/m2)+D(40 mg),d1、d4、d8、d11。共随访23.6周,治疗期间患者诉四肢乏力,肢体远端麻木。行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性受损,由于患者耐受可,遂未减少治疗剂量,仅予营养神经对症治疗。患者接受3周期BD方案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1.65 g/d,血肌酐8.6 mg/L(图3B),血清游离轻链κ/λ为0.76(16.4/21.7)。肾脏评估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

图2 病例2肾病理检查结果

A:袢内皮细胞增殖伴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系膜区增宽,部分呈结节状;B:系膜内皮细胞弥漫性增生(Masson);C~D:IgG3(C)、κ-sFLC(D)呈颗粒样沉积系膜区及血管袢;E~F:系膜区、内皮下、上皮侧可见高电子密度致密物. Original magnification: ×400(A~D)

图3 病例1(A)与病例2(B)血肌酐和尿蛋白定量随访情况

2 讨 论

伴单克隆IgG沉积的PGNMID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中的特殊类型,近10余年才逐渐被认识,表现为免疫荧光下仅有免疫球蛋白重链IgG亚型及单一轻链沉积于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2-3,5]。PGNMID可继发于浆细胞、B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多以肾病综合征起病,常导致肾功能不全及低补体血症。

该2例患者肾活检光镜下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见IgG、C3沉积于系膜区及血管袢,IgG亚型染色仅见IgG3沉积,轻链染色仅见κ轻链沉积,符合PGNMID诊断。两例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比值正常,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未发现明显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病例2骨髓中可见低于5%的异常浆细胞,病例1骨髓未见明显异常。相关疾病鉴别:两例患者免疫荧光均表现为单一IgG亚型及补体C3沉积于肾小球,小管基底膜无沉积,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未沿肾小球及肾小管基底膜沉积,不符合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deposition disease,MIDD)特点;肾组织、皮肤脂肪刚果红染色均阴性,不支持淀粉样变性诊断;冷球蛋白及自身免疫相关检查均阴性,无乙肝、丙肝感染病史,不符合冷球蛋白、自身免疫及感染相关MPGN。

PGNMID较为罕见,尚无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多数为小样本病例系列报道,其最优治疗方案仍有争议。国际肾脏病和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研究组建议根据肾损伤严重程度对PGNMID患者进行治疗[4];其中对于快速进展的慢性肾炎(CKD)1~2期或伴大于1 g/d蛋白尿的CKD 3~4期PGNMID患者,建议使用以硼替佐米或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化疗方案。2018年Gumber等[1]提出对PGNMID患者首先建议寻找相关克隆证据,进行对因治疗:若为浆细胞克隆,建议进行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若为B细胞克隆,优先选择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若未发现相关克隆证据,可使用经验性治疗,包括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PGNMID患者的循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检出率较低,主要依靠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蛋白电泳及游离轻链等检测方法。Nasr等[5]报道,仅30%患者可检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中发现异常浆细胞通常少于10%。BHUTANI等[6]报道,肾脏相关单克隆疾病中,60%源于浆细胞克隆。因此在缺乏循环或骨髓单克隆证据时,可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

硼替佐米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目前临床上将其视为治疗浆细胞疾病的一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诱导单克隆浆细胞凋亡,抑制肾脏纤维化[7]。该2例患者均接受BD方案化疗,随访期间分别达CR和PR。其中病例2治疗期间出现轻度周围神经病变,予对症治疗后能耐受继续治疗。因此建议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密切监测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BD治疗PGNMID相关报道见表1,包括14例患者,其中BD治疗在合并多发性骨髓瘤(MM)的PGNMID患者中可达到CR或PR。不同治疗时机,其疗效有所不同,其中在初治的5例患者中3例有效;而在非初治的患者(治疗进展、治疗无效、治疗后复发)无效中,其中1例初治进展后接受BD治疗,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1例患者初治无明显疗效后接受BD治疗后获得PR,3例初治后复发接受BD治疗后有效。BD方案对于治疗进展或肾移植术后复发的PGNMID患者疗效欠佳,若患者可耐受,可进行BD方案长期维持性治疗。但这些研究均为个案报道,难以对患者基线肾功能、疗效评价等进行系统评估。该2例患者接受BD治疗均治疗有效,提示BD可作为单克隆相关MPGN的治疗选择,但仍须进一步循证医学研究。

表1 BD治疗PGNMID相关报道

*对于肾移植患者而言,为肾移植术后复发诊断.a患者肾移植前诊断MPGN,移植肾术后复发PGNMID;b患者肾移植前诊断不详;c患者肾移植前诊断MPGN. MM:多发性骨髓瘤;CsA:环孢素;P:泼尼松;R:利妥昔单抗;C:环磷酰胺;B:硼替佐米; CR: 完全缓解;VG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PR:部分缓解;ESRD:终末期肾病; PRD:未达到CR、PR、ESRD标准;PD:疾病进展.复发:患者达到 PR 或 CR 后蛋白尿加重或Scr升高

猜你喜欢
轻链单克隆浆细胞
FDA批准紧急使用授权礼来新冠抗体Bebtelovimab对Omicron有效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146a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及红细胞沉降率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的关系
轻链检测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评估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甲状腺髓外浆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在兔MI/RI损伤中的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颅内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免疫固定电泳结合免疫球蛋白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与分型中的应用评价
尿轻链κ和NAG在肿瘤化疗患者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白芍总苷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影响的研究